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杭州一個論壇表示,疫情後全球基本格局發生變化,出現更低的增長、較高的通脹、較高的利率、更高的債務。未來要看全要素生產率能不能提高,至於人工智能對效率的影響,能不能對沖逆全球化帶來的供應鏈碎片化,能不能對衝地緣政治的負面因素,仍然未能確定。

王一鳴指,疫情後全球增長率仍在下降;雖然通脹已經緩和,但依然會維持在一個相對過去比較高的水平,因此,利率也很難回到過去幾乎零利率的時代。而疫情後史無前例的擴張性政策,特別是政府債務持續積累,會嚴重影響到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走勢。

他指,現在一般的預測,未來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大約是3%,比本世紀2001年到疫情前2019年3.8%的年均增長率,下降一個台階。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仍會在更低的增長,潛在增長率也在下降,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

他指,由於人口老齡化、勞動參與率下降、人力資本投資下降,資本形成似乎也在下降,加上利率提高,疫情後形成的缺口,制約資本擴張。至於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王一鳴指,現時似乎仍未看到,但相關影響可能有滯後。

他又提到,過去超量的量化寬鬆政策,並未拉動通脹,很重要的原因是被全球化吸收,特別是金融的全球化,吸收巨大的貨幣供應量。而現時全球化倒退、全球化變為碎片化,帶動通脹。而最大的挑戰是全球債務更高,他形容是"脫疆的野馬"。目前全球債務總額接近GDP的250%。

王一鳴指,早期零利率時代的債券到期,未來債務成本會持續上升,但受通脹約束未能減息,因此債務風險會大幅度上升。由於抗擊通脹,主要經濟體已經在收縮資產負債表,但是利率又不可能大幅調降,會影響到流動性,最終會影響資本市場,包括股市、債市,還會拖累全球的增長。如果不能夠有效應對,會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拖累全球經濟 復蘇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