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的報告指,中國3月份的排放量,按年下降3%,是自2023年1月疫情結束以來,首次按年下降,意味中國可能早超過5年,實現"碳達峰"的承諾。

中國的30/60雙碳承諾,是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早前已經有報道,指中國去年可能已經實現碳達峰,原因是新增的清潔能源供應,已經超過新增的需求。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米利維爾塔(Lauri Myllyvirta)亦都指,創紀錄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幾乎滿足中國增加的全部電力需求,而房地產行業放緩,有助減少高污染的鋼鐵和水泥行業的碳排放。同時,石油消費的增長卻"幾乎停頓"。

報告結論同彭博全球環境基金(Bloomberg NEF)等機構的研究吻合,基金的研究顯示,今年全球排放量可能會下降 2.5%,很大程度是由於中國燃煤發電量減少。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報告指,中國之前14個月,依靠製造業部門帶動經濟由疫情中復蘇,令污染加劇,但3月排放量下降,扭轉污染增加的趨勢,預計4月份的排放量將繼續下降,進一步證實中國碳排放可能已於去年達到頂峰,遠遠早於中國承諾2030年的期限。

米利維爾塔指,如果清潔能源的建設,保持在去年創紀錄的水平,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在去年達到峰值。他說,歸功於清潔能源技術的進步,中國去年的太陽能裝機量,超過美國有史以來的裝機量,而電氣化的快速發展,意味著每10輛汽車就有一輛不再使用石油產品。

實現碳達峰是一個重要里程碑,但要實現淨零排放,仍然面對挑戰。分析指,中國各地電網正努力應對快速增加的太陽能發電,由於太陽能發電量在白天達到峰值,到了晚上就會消失。雖然今年太陽能裝機量仍然維持高位,但4月份的裝機量,連續第2個月出現按年下降。

彭博又引述《全球能源觀察》(Global Energy Monitor)的分析指,去年全球煤炭使用量仍增長 2%,中國約佔三分之二,令到零排放目標受質疑。中國解釋,煤炭發電是為清潔能源發電受環境影響出現的波動,提供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