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報道指,隨著MSCI中國指數從1月的低位攀升24%,一直對中國市場持保留態度的全球基金公司正在捲土重來,重新投入中港市場。報道指,由於中國經濟前景改善,政府出台新措施提振樓市,越來越多的全球投資者相信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

報道指,雖然內地房地產股由高位急劇回落,但中國和香港股票總市值較1月低點仍高出約2萬億美元,令中國在新興市場表現領先,投資者看到進一步上漲的空間,高盛集團表示,近日股市回調為投資者提供「更好切入點」,而不是邁向新低的前奏。

資金流入的證據亦包括:規模60億美元的安碩MSCI中國ETF,在5月份錄得年內首次單周資金流入,並創下2023年1月以來最多流入。港交所披露的數據顯示,摩根大通近期在港股市場大手增持多只股票,1日之內掃貨金額超過33億港元。而滙豐在5月表示現階段獲利為時過早。

私人銀行SG Kleinwort Hambros駐倫敦首席投資官Gene Salerno表示,底部已經過去,是時候進行投資。不少資產管理機構在中港今輪升勢之初按兵不動,未有把握抄底的機會,原因是當時認為政府的措施未足夠,寧可錯過最初的升勢,也不想面對無止境的下跌。

隨著中國政府的措施不斷加碼,以及投資者情緒轉變,SG Kleinwort Hambros現時在新興市場持倉中,略為高配中國。其餘增加對中國風險敞口的機構,包括Vontobel資產管理、Ariel投資等。彭博形容,這些投資者回心轉意來之不易,因為內地和香港股票從2021年高位下滑,以及2022年底新冠疫情之後,憧憬重啟帶來的升勢,只是曇花一現,曾經令他們損失慘重。

外資機構亦正密集調研上市公司。據Choice數據,5月份,摩根士丹利、匯豐環球資產、南方東英資產、法國巴黎資產、貝萊德資產、野村資產等79家QFII機構,密集調研上市公司合計95家,微電子等科技股成為關注焦點。

摩根大通首席亞洲及中國股票策略師劉鳴鏑近日指,摩通去年10月底起,開始全面看好中國股票。目前外資對內地股票的配置比例仍處於低位,如果未來中國企業的業績好轉,資產價格趨於穩定,外資可能進一步增加對中國股票的配置。

他列舉四類值得關注的中國股票,包括在國內市場市佔率提高的公司、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全球競爭力突出的出口企業、以及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公司。

內地資金亦都加速南下,內地傳媒引述私募公司同威投資董事長李馳指,本輪資金南下,首先是港股中的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共事業龍頭股,在當前內部經濟形勢下有非常大的配置必要,而且同A股相比,具備非常明顯的估值優勢;其次是今年中美關係有緩和跡像,部分資金重新開始配置港股;第三是海外減息在即,有部分資金搶先布局。

富達基金股票基金經理周文群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港股公司加大了回購規模,淨資產收益率有改善,叠加估值低位,整體性價比提升。美國9月份減息的預期升溫,流動性可望改善;加上日元為代表的亞洲多數地區貨幣貶值,全球投資者配置港股或可對衝匯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