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報告,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巨大的潛力,能夠促進生產力增長和令公眾更易獲得公共服務。但組織亦擔憂人工智能可能大量搶走人類"飯碗",造成大規模失業和加劇不平等問題,呼籲各國政府探取更多措施,應對可能出現的"破壞性"情景。

國基會預期,AI轉型可能會更加頻繁影響高技能勞動者和白領僱員。報告指,過去生產力暴增時期,主要影響藍領工人,而人工智能時代,可能令高技能職業工作崗位減少。

國基會指,人工智能可能造成更高失業率、更長失業周期,對工人來說,轉型可能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年紀大一點的勞動者,可能不具備人工智能時代所需的技能,亦可能需要比以往更長的時間來獲得這些新技能。

報告又指,AI亦有可能使得機器人更加智能,導致藍領工作進一步自動化,可能加劇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生成式AI亦可能營造一個"日益集中和贏家通吃的市場",資本將聚集在個別極少數的企業手中。

國基會今年1月時,曾警告稱AI可能會影響全球接近40%的工作,取代其中的一部分,同時創造一些新的工作。華爾街大行高盛亦曾預測,AI可能會取代全球3億份工作。

不過,國基會的模型也顯示,從5年以上的周期來看,AI最終還是有機會實現提高勞動者收入的遠期效果。但對於受到影響的勞動者而言,5至10年的過渡期顯然會對職業生涯產生巨大影響。國基會總結,鑑於人工智能未來的不確定性,各國應該更加迅速做好準備。

報告建議的應對措施包括改善失業保障體系,調整教育和培訓政策,幫助勞動者為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做好準備,更加重視提供一系列“終身學習”服務。國基會又指,配合行業的培訓、學徒制度和技能再培訓計劃,可以更有效幫助工人轉型到新領域。

稅務政策方面,國基會建議毋須刻意對人工智能徵稅,避免可能阻礙生產力增長。同時,國基會建議提高資本利得稅、增值稅和企業稅,來幫助抵消不斷增長的財富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