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一個論壇表示,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認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經濟一定能夠解決當下任何問題,重拾較快增長、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但在保持信心的前提下,要增加憂患意識。

李稻葵指出,中國經濟這兩三年一直出現「小感冒,小發燒」,如果不及時的解決,會影響未來健康的肌體,心肺功能下降,以後「跑不了那麼快」。他認為,出現「小發燒」的最核心的因素不是房地產,而是政府部門收縮。

他解釋,政府部門在以往經濟運行中,一只手是從居民,從企業徵收稅收,同時從金融部門借錢。另一只手去搞建設、採購、支出,過去四年政府部門的廣義支出下降3.8%,從30%左右下降到26%多一些,一個重大的市場經濟部門支出下降3.8%,經濟當然會萎縮。

李稻葵認為,政府部門現時不應該收縮,反而應該掉頭增加廣義支出。其中兩項改革迫在眉睫,第一項是重新認識國債的性質,要多發國債,用發國債的錢去置換地方債,重新激活地方政府正常經濟的活躍度。第二項是要改變整個政府運作的取向。過去40多年以來,在短缺經濟的基礎之上,政府抓生產,比較少關心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多少、福利提高多少、消費增加多少,這方面要改變。

李稻葵說,政府要把投資型、項目型的政策取向,轉向支持型、服務型政策取向,提供基本社會福利,幫助民眾增加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消費。他建議,下半年可以推出一些短期政策,例如中央財政在十一黃金周拿出幾千億,甚至一萬億規模的財政量,直接發一些消費券,來鼓勵或者補貼老百姓的消費,從而提升整個經濟短期的增長活力。指經過測算,中央財政基本上毋須花錢,但是換來的是百姓消費的信心、市場繁榮,和中國經濟走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