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在北大研究院的微信發表文章,罕有批評國家經濟政策。

黃益平說,要加大宏觀經濟政策力度,特別是盡快將已安排好的財政開支落實下去。考慮更好發揮主權信用的作用,修補脆弱點,降低資產負債表風險,並由中央政府承擔一定責任,穩定市場和信心。

在3年新冠疫情期間,家庭消耗了大量以前積累的儲蓄,企業則增加了不少負債。與歐美國家政府的做法不太一樣,中央政府在疫情期間沒有對家庭和企業發放現金補貼,意味當疫情結束,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已經受到很大程度的擠壓。疫情後房地產市場再度出現較大震蕩,令家庭的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收縮。在這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總需求偏弱就比較容易理解。

他警告,當前家庭、企業、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都面臨較大壓力,如果不能及時止住惡化趨勢,很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黃益平說,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刺激力度偏小,近年偏溫和政策背後,可能有一系列原因。有官員曾經比較清晰描述宏觀經濟格局的變化,即從過去的「易熱難冷」過渡到了現在的「易冷難熱」,是因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包括消費、出口甚至投資在內的總需求,不再像之前那麼強勁。實際上就對宏觀經濟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

另外,宏觀政策擅長於支持供給,不擅長支持消費。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面臨較為嚴峻的過剩產能挑戰,進一步的刺激政策很可能會加劇產能過剩的矛盾。

黃益平又指出,近年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是地方政府開始缺席宏觀經濟調控。過去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行動,中央和地方齊心協力調控經濟,效果非常好。行政動員能力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積極作為,但現在地方政府因為財政能力匱乏和市場紀律約束,無法再對宏觀經濟政策的發揮放大作用。

至於消費需求方面,黃益平建議,要將CPI增長2%至3%,明確定為剛性政策目標,並將追求溫和通脹的重要性,提高到與追求中速增長一樣的地位。他指出,現在經濟「易冷難熱」,如果真的陷入「低通脹陷阱」,後果會很嚴重,因此建議應該改變「重投資、輕消費」的政策理念,理直氣壯地採取支持消費增長的財政手段,包括讓農民工在城市落戶和直接給老百姓發錢。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增加赤字率,實際上就是增加總需求,經濟活動會因此變得更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