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頭7個月,社會融資規模累計新增18.87萬億,按年少增3.22萬億,增速小幅反彈至8.2%。人民銀行旗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指7月金融數據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總體保持合理增長。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穩中有降,7月人民銀行下調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1年期、5年期以上LPR均下降0.1個百分點。

7月底,M2按年增長6.3%,增速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回落4.4個百分點。文章指,有人習慣於過去的高速增長,認為今年金融數據增速整體仍有放緩趨勢。但文章強調,隨著內地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貨幣信貸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評價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需要具備多元視角。

文章說,金融數據的新特點,很大程度反映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傳統上高度依賴信貸資金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等,逐漸調整,反映到信貸數據上,可能是不增長甚至收縮;同時,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等新動能領域,貸款需求短期內難以完全接續,補不上傳統領域貸款下降形成的“坑”,導致信貸增長出現波動。

但文章說,從信貸結構看,支持“五篇大文章”的金融服務持續提升,7月底,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增速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增速。

文章又指出,金融機構加大力度盤活存量資源,治理資金空轉,雖然未必體現為貸款餘額的增長,但今年以來,金融機構積極盤活存量貸款,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低效貸款回收後,投放到新動能領域,通過“移位再貸”,存量貸款的結構明顯優化。

文章說,隨著規範手工補息(利用手動調整利率機制,變相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粉飾存款業績),和整治資金空轉的效果持續顯現,部分企業過去“存貸雙增、低貸高存、虛增套利”的模式難以為繼,提前歸還貸款;新發放貸款要先補上貸款收回、核銷的“坑”,然後再增長,最終體現在貸款增量上的數據會相對較少,但對經濟的支持是實在的。

另外,文章指,為了更好適應內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金融系統要注重合理把握債券和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係,推動建立多元化融資體系,促進直接融資加快發展,多渠道穩固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而今年來,在有效信貸需求偏弱的大背景下,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增速保持平穩,展現一定韌性,反映直接融資與銀行信貸之間存在替代效應。

文章說,隨著經濟逐步恢復良性循環,前期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將帶動有效需求復蘇回升。期待未來經濟政策著力點將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隨著消費恢復,經濟循環會更加順暢,也將創造出新的有效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