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公布,在北部都會區三個「片區開發」試點的詳情。三個試點位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分別佔地約12至18公頃。
每個試點均有私人住宅、產業和公共設施。投標的發展商,需進行土地平整和建設基礎設施,然後可保留住宅用地自行發展,以及在完成興建公共設施,如道路、休憩用地等後交回政府管理,以加快北都發展,不同試點會對產業用地有不同發展要求。
發展局下月展開為期3個月市場意向調查,邀請有興趣人士就「片區開發」試點提交意向書,以敲定日後公開招標的細節和條款。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最快於明年招標,新田科技城最快於2026年招標。
北都三片區開發詳情:
面積為約12.5公頃的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位於北都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將發展高端專業服務,如金融、財富管理、法律,及跨境物流。
粉嶺北新發展區面積約15.9公頃,位於北都的「口岸商貿及產業區」,是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的重鎮之一,將提供超過3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亦已在鄰近文錦渡路的地方預留約5.2公頃用地,發展物流業務。
面積最大、約18.6公頃的新田科技城位於北都的「創新科技地帶」,提供9.1公頃創科用地,連同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在內,共提供300公頃創科用地,能容納創科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活動,並與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
發展局表示,以新田科技城為例,發展商可選擇加大參與3幅創科用地的發展,按照政府的創科產業規劃與政府合組公司,共同出資興建、批租和管理創科園區,以及招攬科企和人才落戶;或按政府規劃自行發展,但訂立土地契約的年期較短;此外亦可考慮提供分期繳付地價安排,或前期支付較低地價,但日後與政府分紅。另外,若發展商在北都其他地方有土地將被徵用,政府或可考慮以這些土地的價值扣減片區的應付底價,以減低發展商前期的開支。
北都3個片區住宅總樓面面積逾60萬平方米
發展局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內住宅單位的總樓面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粉嶺北新發展區約為10萬平方米,新田科技城約為41萬平方米。發展商進行土地平整及建設公共設施的費用,約為100億至200億元,發展商要「計掂條數」,不會因為片區發展而有所虧損,從而達至可持續發展。局方相信,3個片區從招標起計算,能於10年或更短時間完成發展。
發展商可保留用地僅佔整體面積近3成
發展商需為片區內所有土地進行平整工程,並建造基礎設施,可保留住宅土地自行發展,發展局目前就片區發展提出的「基線情景」顯示,發展商可保留的土地只佔整體面積近3成,其中粉嶺北新發展區可保留發展的用地佔不足兩成,大部分土地須交還政府。
發展局表示,現時「基線情境」在財務上可行,亦會按發展商對財務的意見,作出調整,例如減輕發展商所需進行的工序,與發展商一同承擔項目風險,但指調整土地用途的機會不大。局方又指,內地經常使用片區開發模式,希望在鼓勵本地發展商參與的同時,亦引入更多內地發展商。
發展局又表示,目前不少工業設施,例如物流倉儲位於市區,亦希望發展商思考如何透過片區開發鼓勵這些設施遷去北都,一方面讓產業有更大空間升級轉型及更新設施,亦能騰空市區用地,作其他對社區更有裨益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