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諾貝爾獎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由3名美國學者共同奪得,表揚他們的研究證明社會制度對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性,顯示法治欠佳的社會和剝削人民的制度,不會帶來經濟增長及向好的方向發展。得獎人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阿傑姆奧盧及約翰遜,以及芝加哥大學的魯賓遜。3人將攤分1100萬元瑞典克朗、折合超過821萬港元的獎金。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三人解釋了為何有些國家富裕,有些就貧窮,他們對各國繁榮程度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見解,一個重要的解釋是社會制度的持續差異,透過研究歐洲殖民者引入的各種政治及經濟制度,證明制度與繁榮之間的關係,並開發了理論工具,解釋為何制度差異持續存在以及制度如何變化。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當歐洲人在全球大部分地區殖民時,社會制度亦發生變化,但並非以同一方式。有些地方殖民者剝削當地人,搾取資源令自己獲益;但有些地方,殖民者建立了包容性的政治及經濟體系,以長期造福歐洲移民。

三名得獎學者的研究表明各國繁榮程度有差異,其中一個解釋是殖民期間引入的社會制度。如果殖民時期貧窮的國家,通常會引入包容性制度,隨著時間過去國家變得繁榮。包容性制度會為每個人帶來長期利益,但搾取性制度就為當權者帶來短期利益。只要政治制度保證他們繼續掌權,就無人會相信當權者未來會推動經濟改革。

不過,無法承諾積極變革有時亦會出現民主化。當有革命威脅時,當權者面對兩難,寧願繼續掌權,試圖通過承諾經濟改革來安撫群眾,但民眾不太可能相信局勢穩定後,不會走回舊制度。最終唯一的選擇可能是移交權力並建立民主。

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斯文森指,縮小各國之間的巨大收入差距,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得獎學者證明了社會制度對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性。

得獎學者:威權較難實現長期和可持續創新

阿傑姆奧盧透過電話方式出席記者會,表示對獲獎感到驚訝。被問及其中一本著作提到,中國因為欠缺具包容性的制度,將不能維持經濟增長,他表示,中國近期開始大量投資人工智能和電動車等領域,確實稍微對有關論點構成挑戰,但基於多種原因,威權國家通常較難實現長期和可持續的創新成果。

被問到獲獎研究是否單純主張民主就等於經濟增長,阿傑姆奧盧表示,研究強調了民主制度的價值,但民主並非萬能,而引入民主的過程亦非常困難,有時會產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