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諮詢委員會下午開會,討論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預計人工島填海涉及1000公頃,需要42個月完成技術工程、環境評估和財務安排等研究。在財務安排上,當局指會持續監測計劃建築成本,研究不同的融資方案, 包括鐵路加物業的發展模式、發債,和出售發展權等等,但目前還沒有具體方案,預計到明年才有初步財務方案、和成本估算。

當局亦會提交3份環評報告,包括填海工程、人工島上發展,以及接駁人工島交通基建,預料今個月就會提交環評研究概要申請,强調在不同階段階段都會諮詢環諮會意見。

黃遠輝:填海規模應「可加可減」

會上有委員關注人工島生物多樣性,指填海區有珊瑚棲息地,批評當局只是透過屋頂種植、路邊植樹等方法補救,無法增加生物多樣性,建議劃地興建人工濕地。當局回應指,已經開始進行生態調查,預計明年第3、4季有結果,到時可再匯報。

環諮會主席黃遠輝會後表示,如果研究結果顯示工程對生態的影響較為負面,就應該考慮縮小規模,形容是「可加可減的進程」,希望當局能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不只彌補生態影響,還要提升生態環境。

黃遠輝不認同,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不重視項目帶來的生態影響,認爲中部水域人工島是本港有史以來最大型基建項目,以往從未做過同類環評報告,因此團隊需要多花功夫研究。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回應指,反對東大嶼填海,憂慮政府的研究未能反映填海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又認爲政府可以考慮其他發展方案,不應為建造人工綠化城市而犧牲天然海洋生態。

有委員提出提供「浮動公共空間」

黃遠輝又指,有委員認為可以利用填海土地提供更多休憩空間,指目前規劃標準下,人均休憩空間只有2平方米,填海後有望提升至3.5平方米;亦有人提出仿傚荷蘭和新加坡等地的做法,提供「浮動公共空間」,巧妙利用水體,轉化為休憩空間,減省填海面積和成本,減低生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