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估計本港至今已有超過44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所有科學證據表明第五波疫情峰頂已過,如果無新變種病毒再來港等不確定因素,估計到4月底,感染人數將降至3位數。假如八成人可以獲得新冠口服藥物,今輪疫情死亡人數到在4月底會有8400人左右,如果派藥比例只有五成六,死亡人數會增至9300人。
港大醫學院又估算,假如以風土病方式處理新冠疫情,假設在6月1日全面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估計第6波疫情隨即到來,預計疫情會持續約兩個月,總共有220萬人感染,每日有500人入院,死亡人數約1500人。屆時,公立醫院可以應付入院人數不會超出負荷,而即使開放航班運作,每日最多有1000宗輸入個案,亦不會對第六波疫情有負面影響。
梁卓偉:政府應及早決定是否繼續「動態清零」
梁卓偉認為,政府需要及早決定下一步的抗疫方向,如果政府決定繼續「動態清零」,就要準備進行全民核酸檢測。不過,當全港六成人已感染並康復,要在當中找出仍有傳播力的千名隱型患者會有困難。另一條路線就是延續現時減重症、減死亡及減醫院負荷的「三減」策略,令入院人數不超過醫管局承載量,而不再爭取找出最後一名感染者。他強調,提出兩條路向是希望社會及早選擇,不要再重蹈被動面對疫情的慘痛教訓,而不是要代社會選擇,他亦難以考慮政治經濟民生等因素,指選擇繼續清零與當成風土病最終都是同一條路,只是清零作為中轉站可增加應對時間,但到時最終要面對的病毒就不是Omicron,而是傳播力更強的新變種病毒。
梁卓偉指,目前科學界普遍同意,新冠病毒會持續存在於人類社會,第六波疫情一定會出現,無法永遠持續嚴格防疫策略,因此放寬及面對病毒是遲或早的問題。而在放寬防疫措施後,一定會面對一波爆發,因此最重要是提升社會的應對能力,包括要繼續提升疫苗接種率,並要繼續採購更多新冠口服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