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在本台節目表示,近日兒童接種率在約61%水平「企硬」,仍有14萬名3至11歲兒童未接種,呼籲部份不相信疫苗的家長要看事實,校方亦要積極呼籲家長讓學童接種,才有望將這個年齡群組的接種率推高至9成。他又認為,學界之間應該公開每間學校的接種率,目的不是比拼,而是發揮推動作用、同舟共濟。
 
劉宇隆指,檢視1100多名染疫兒童的個案後發現,1成半患者都曾出現抽筋的症狀,雖然大部份都是由發燒引起,但比例遠比流感或副流感高,提醒市民千萬不應將新冠病毒視為感冒。
 
他表示,受感染的市民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才陸續浮現長期後遺症,包括兒童大腦發育受影響、部份身體器官萎縮、心肺功能下降、胰臟受影響而令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逾4成、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精子缺損等,形容後遺症的清單「講也講不完」。
 
關日華:染疫兒童康復後2至5周 或誘發多器官發炎
 
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表示,染疫兒童康復後2至5星期,有機會出現細胞因子風暴,即是身體失控地釋放白血球,引致全身嚴重發炎,構成「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患者或會突然持續多日發燒至攝氏39或40度,腦部疲倦、活動能力減退、腸道或受影響,例如肚痛、嘔吐、腹瀉,甚至患肝炎。
 
關日華說,這種綜合症可能會令小童凝血有問題,出現血流不止的情況;亦有機會出現類「川崎症」症狀,包括眼膜炎、嘴唇發紅及爆裂、淋巴核腫大、皮膚出紅疹,或接種卡介苗的位置紅腫等,嚴重個案甚至會影響心臟,導致心衰竭,要用強心藥物支持,呼籲家長如果發現小童康復後出現這些徵狀,要盡快求醫。他又指,醫管局會在兒童醫院設立門診,讓染疫兒童長期覆診,監察康復進度,並收集更多有關後遺症的數據。
 
關日華又擔心學校本月中逐步恢復面授課堂,會令本港疫情反彈,特別在學童群組之間引起交叉感染。他認為,學童接種率要達9成,才可築起免疫屏障,呼籲家長盡快安排子女接種。
 
劉宇隆:長者打第4針非預防感染
 
至於專家建議,60歲以上人士應接種第4針新冠疫苗,劉宇隆表示,打第4針不是用作預防感染,而是希望降低染疫後的重症或死亡率。他說,本港80歲以上長者接種3針後,染疫死亡率仍然有1%,期望接種第4劑能進一步減少幾十,甚至幾百宗死亡個案。
 
他又說,60歲以下、沒有患癌症等嚴重疾病、沒有接受過骨髓或腎臟移植等健康人士,就毋須接種第4針。他指,全球疫苗分配不均,如果不協助缺乏疫苗的國家和地區,肯定會有新變種病毒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