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嘶哮症的2歲染疫男童,仍然在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需要繼續插喉。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在本台節目表示,這名男童受感染後,氣管黏膜出現發炎和腫脹,令原本已經較窄的氣管收窄得更細,導致呼吸困難,院方有為男童提供氧氣治療,包括以面罩大量輸氧,但男童的神智甚至轉差,需要進一步處方類固醇及氣管擴張藥物,亦需插喉供氧。

劉宇隆指,過去一個月,醫管局錄得30幾宗染疫後患嘶哮症的個案,目前未能完全掌握疾病成因,但未有證據顯示一定是由病毒量高引致。他提醒家長,千萬不應以為香港醫療系統可以應付這類重症,指染疫幼童即使接受足夠治療,百分百復原的機會都較低,可能會出現很多後遺症。

劉宇隆:嬰幼兒日均接種400劑疫苗 只屬最低消費

劉宇隆呼籲家長,盡快安排子女接種新冠疫苗,指目前6個月大至3歲嬰幼兒接種率不足4%,如果接種率每周上升2個百分點,到年底亦都只有約40%嬰幼兒已接種。他明白政府不制訂接種目標,是不想「綁手綁腳」,但現時嬰幼兒的日均接種劑量只得約400針,謹屬「最低消費」,期望每日有600名嬰幼兒打針,才有望在年底前,將接種率推高到50至60%。

劉宇隆又指,婦女在懷孕或餵哺母乳期間接種復必泰,之後安排嬰兒接種科興,並不算「溝針」,指母親接種後,會先體內產生抗體,再將抗體傳給胎兒或嬰兒。

另外,本港確診個案有約24%是感染Omicron BA.5,劉宇隆預料,BA.5一定會在3至4周內變成主流病毒株,達致臨界點後,病例有機會飆升並維持在高水平,未必會快速回落。他形容,收緊防疫措施並非黑與白的判斷,指本港要在「灰色地帶」遊走,平衡民生和經濟復常的同時,亦要確保盡量減少死亡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