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在今年6月至8月期間,訪問173名現正或曾經居住在不適切居所的非長者單身人士,發現他們的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全部高於居住在適切居所的住戶,當中焦慮水平高約3倍,壓力主要來源是「住屋」及「經濟」。約7成受訪者已申請或正申請公屋,輪候年期中位數是4.6年,最長輪候18年。
有曾居於深水埗僭建單位的住戶表示,以前居住的單位屋頂只以鐵皮覆蓋,曾因居住環境惡劣而打算輕生,在輪候公屋超過5年後,成功申請體恤安置。亦有現時住在工廈劏房的居民指,因交通意外要長期服藥,失去工作能力,但社署因單身等原因,拒絕他申請體恤安置。
社協建議政府增加非長者單身人士的公屋配額,取消年齡計分制及配額計分制,並設立中央覆檢體恤安置結果的機制;又建議政府恆常化「N無津貼」,令非長者單身人士可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