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指,最低工資委員會就最低工資水平達共識,建議由時薪37.5元上調至40元,委員會本月底前會向行政會議交報告,行會拍板後,預料新水平在明年5月生效。勞工處指,政府會在適當時間公布有關決定,此前委員會必須保密,不作評論,又表示政府會在適當時候,檢視檢討機制。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表示,40元的水平是勞工界的底線,只是僅僅追上通脹,如果勞方不接受,最低工資可能又要凍結多2年,因此勞工界只是勉強接受今次的水平。他指,賺取時薪40元的基層僱員,月薪大約只有8300元,要同時領取在職家庭津貼,才能過有尊嚴的生活,強調勞工應該要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理應有合理回報,而不是靠津貼。他又促請政府將最低工資由2年一檢,改為1年一檢。

工業總會名譽會長郭振華認為,疫情下企業環境仍有不確定性,無法再承受更高的工資水平。他又指,領取最低工資的僱員並不多,但會引發漣漪效應,提高僱員加薪的期望,亦會推高通脹。他亦不同意1年一檢,指最低工資委員會需時收集和整理數據。

飲食界:最低工資調升增加價壓力

稻苗飲食專業學會會長徐汶緯表示,業界不少從業員的薪酬,已超出最低工資水平,但調升水平會引發連鎖反應,帶動員工薪酬上升。他又指,通脹和全球物流鏈問題已增加業界加價壓力,俄烏戰事亦令食材供應緊張,加上今次調整最低工資,估計要加價2成才可以抵銷部分升幅,但本港經濟未全面復蘇,業界亦會克制,將加幅維持在1成以內。他又促請政府爭取加快通關步伐,放寬食肆營業限制。

食環署街道清潔外判商碧瑤說,本身前線員工工資已高於現有最低工資,而且最低工資水平已4年未有調升,認為今次幅度合適,相信有助釋放更多勞動力,對於需求大量人手的環境服務業,可吸納多些前線員工。碧瑤表示,站在可持續發展立場,期望未來引用更多科技包括清潔機械人等,增加服務和管理效率,以及提升服務效果。

法定最低工資於2011年開始實施,當時水平訂為時薪28元,其後於2年一檢,每次加約2至3元,2019年就調升至37.5元,到2021年本港經濟受到疫情打擊,失業率高企,當局最終決定凍結水平。根據統計處去年5至6月的數據,本港賺取最低工資水平的僱員人數有1.43萬人,佔本地勞動力約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