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下周三將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在本台節目表示,基層市民反映,最希望政府優先處理房屋、通關和社會福利等。她指,過渡性房屋需求大,但非政府組織要負責興建,就如叫他們充當建築師,希望政府可以承擔更多,興建過渡性房屋後,再交由非政府組織營運,作為協助基層脫貧的平台,她亦希望租約期可以延長,以免居民未上公屋就要搬走。
施麗珊指,通關問題亦直接影響基層的生計,有跨境貨車司機及地盤工作工人反映,因為有建築材料由內地難運到港,令他們無法開工。她又批評現時最低工資只有時薪37.5元,扣除通脹其實只有27元購買力;即使最低工資調升至40元,購買力只得27.4元。
葉兆輝:香港非欠土地資源 問題在政府有否擺平利益
港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葉兆輝表示,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在疫情下有6成家庭收入有減少,他表示,疫情下,尤其領取日薪的市民更是手停口停,社會需要思考是否忽略了低技術人士,令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葉兆輝又表示,疫情期間,當中央作出呼籲,特區政府很短時間,就已經能找到土地,興建社區隔離措施,反映香港並非欠缺土地或資源,問題在於政府有否拆牆鬆綁,擺平各界利益,以市民利益為依歸。他又指,城規會正處理改劃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興建公屋的申請,有人以「我要打波」為由反對,但基層市民每日正居住在不適切的環境中。
對於《施政報告》將提出吸引人才的措施,葉兆輝相信,香港對外來專才有吸引力,但亦培訓本地人才亦很重要。他指,內地現時有兩個流行用語「躺平」和「擺爛」,反映不少年輕人感到無希望,認為社會要有讓年輕人有動力和目標。至於在反修例運動期間被捕的年輕人,葉兆輝指,社會上有少數人對他們存有歧視、標籤,但他所接觸到被捕青年中,大多都知道自己辜負了父母期望,希望重新出發,在香港發展,希望社會能與他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