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長蔡若蓮在立法會一個委員會表示,學校安排功課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學習,並非要折騰學生,學校應避免「機械式操練」和「重量不重質」。對於議員提出設立功課時間的指標,蔡若蓮就指,政府早年亦有實行劃一的功課時間指標,但其後發現未必有效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指部分學生做功課慢,不代表功課本身無意義,最重要是學校有全面的功課規劃,學校各科組應加強協調,留意功課的質量。
蔡若蓮表示,學生做功課的痛苦,很多時是因為追求滿分,避免出錯,當學生做得不完美,就要「擦完又擦」,令完成功課的時間變得很長。她指,當局已由幼稚園階段開始,展開家長教育,她亦希望家長不要向學校施壓,令學校「鬥多功課」。
民建聯梁熙表示,擔心小學回復全日制後,會令學童更遲完成功課,影響作息時間,又指很多人選擇移民,原因之一就是學童功課太多。新思維狄志遠就以跑馬拉松為比喻,指即使馬拉松本身有意義,但如果要連續跑兩次,就會應付不來,希望當局正視功課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