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醫管局表示歡迎,指會全力配合政府推動基層醫療的政策方向,應對本港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及醫療服務需求增加帶來的挑戰,強調醫管局支持醫務衞生局將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體制格局,轉為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醫管局會繼續加強對慢性疾病病人的支援,提升服務質素,為市民提供可持續及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身兼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的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認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有助改善本港基層醫療發展,可及早篩查出長期病患者轉介治療,教育市民可由家庭醫生處理非緊急個案,而非直接到醫院急症室,減輕急症室負荷。他又認為,家庭醫學學院加強培訓,可增加家庭醫生供應,達至「一人一家庭醫生」;而加強護士和其他輔助醫療人員培訓,可處理痛症或手術後護理等服務,令家庭醫生集中診斷和治療。

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彭鴻昌促請當局,全數資助參加「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的基層市民,又指藍圖集中處理身體健康,但精神健康同樣重要,認為必須加強地區康健中心和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合作。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認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可協助市民「病向淺中醫」,但認為政府須加強解說,例如計劃收費、轉介流程、服務提供者等,提高市民參加意願,令項目收到預期的效果。她又認為,政府要盡快公布納入《基層醫療名冊》醫生的評核標準及相關培訓規劃,令更多醫生可以積極加入。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表示,《藍圖》比較集中在資源整合,著重在政府上層改變,並無很大誘因驅使市民改變自身醫療行為。他指,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是好事,不過不少市民本來已固定向某一、兩個醫生求診,並無好大改變,而設立名冊只是讓醫生改變行為去登記,但病人不會因有否名冊而改變醫療習慣。不過,他認為《藍圖》是推動基層醫療「由零到無」的開始,期望政府深思日後推行的政策可如何改變市民醫療行為。

至於政府計劃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 ,資助市民尋找家庭醫生治理慢性病;林一星則認為,基層醫療最重要的讓慢性病患學懂自我護理,控制好病情,才有效減低醫療資源,否則將公營病患轉到私家求診,只有助舒緩公立醫院的人手問題。他補充,市民到公營醫療機構求診,除了診金便宜,亦因為取藥方便、轉介配套完善,即使政府資助到公私營收費相若,亦要提供更多誘因,才足以改變市民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