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35+」初選案,16名被告否認《港區國安法》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踏入第22天審訊。辯方在庭上透露,被告黃碧雲、施德來、鄒家成及林卓廷可能會出庭自辯。

辯方大律師石書銘繼續盤問首名控方證人、認罪被告區諾軒。區諾軒認同,「35+」計劃的目的是讓政府問責及回應訴求,相信組織者及參與者均有共同想法,不過當時出現兩種不同論調,一種是為了提高談判能力,另一種則是透過「攬炒」施壓。他補充,談判及施壓兩種陣營,過去多年的民主派運動一直存在。

區:曾冀與政府談判解決反修例風波

區諾軒表示,《基本法》列明處理《財政預算案》的機制,當中精神是要政府及立法會互諒互讓,通過談判處理分歧,而他擔任立法會議員時,亦曾與特首及財政司司長討論《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等,形容是一個良好的政治制度應有表現。他指,若「35+」按上述思路發展,的確期望過新一屆立法會,可透過談判與政府共同共同解決反修例風波。

不過,區諾軒指,當時「攬炒」派秉持透過施壓要求政府妥協的想法,而他對「攬炒」的理解為「如果你不合作,我都不合作」。辯方隨後問及,施壓一方是否仍會留有商討餘地。區諾軒回應,須視乎情況而定,舉例指「人民力量」及「社民連」過往亦被歸類為較激進一方,不過他們均曾在政府回應派現金的訴求後停止「拉布」。

區:難評論各被告政治立場

區諾軒又指,自己並非適當的角色評論各被告的政治立場,加上有政治人物言出必行,亦有人光說不做,建議法庭參考各被告過往言行。他補充,在籌辦初選期間,並無被他界定作較激進的候選人向他表明,若政府回應「五大訴求」,就不動用否決權。

區:「五大訴求」無固定定義

辯方亦在庭上問及,「五大訴求」是否指撤回《逃犯條例》、撤回「暴動」定性、特赦被捕示威者、獨立調查「警暴」及落實雙普選,區諾軒表示同意。他補充,當時社會另有輿論,認為相關官員為「警暴」問責及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下台,同屬「五大訴求」。

法官追問「五大訴求」是否無固定定義,區諾軒回答,社會上不同人士有不同講法,而初選組織者之間亦不曾討論。法官再追問,是否代表五大訴求只是口號,就像聖誕樹甚麼都可以掛上;區諾軒認同,可以描述為口號,但指「都離不開這七條樹枝」。

官憂審至聖誕 控方盼如期審結遭反駁

法官李運騰表示,他於九月須審訊另一宗案件,同由本案控方代表周天行主控,關注本案能否如期審結。翻查資料,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涉違國安法案將在9月25日開審,主審法官之一是李運騰。

控方表示,目前尚有三名「共犯證人」,其他證人則涉及逾100人,將與辯方商討會否傳召,期望如期在8月審結,但遭多名辯方律師反駁指過於樂觀。法官陳慶偉一度質疑,本案須審至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