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調整港鐵票價機制,將「生產力因素」的扣減,改作以本地物業利潤掛鈎,提供0.6%至0.8%扣減。

運輸及物流局長林世雄在本台節目指,過往不少市民對港鐵「賣樓賺大錢」 有意見,因此將港鐵本地物業利潤加入票價調整方程式。他又解釋不以「基本業務利潤」作基準扣減票價調整幅度,是由於港鐵車務營運涉及龐大開支,利潤不高,近年甚至有虧損,加上鐵路開始老化,港鐵未來要投放不少資源進行維修,如果以「基本業務利潤」作基準,車務營運部分最後可能得出負數,相反本地物業發展利潤簡單、清晰,亦能回應社會訴求。至於港鐵完成維修老化設備後,是否有空間以「基本業務利潤」掛鈎,林世雄比喻指,隨著年紀漸長,醫務負擔也會增加,維修保養不會在5年就完成。

有意見指過去11年港鐵物業發展利潤,有8年是50億元以下,新機制可扣減0.6%,與港鐵本來提供0.6%「生產力因素」扣減,分別不大。林世雄強調,0.6%的「生產力因素」扣減有時限性,到今年到期歸零,因此不應預設有相關扣減,並重申基本票價調整是「生生世世」,會持續在往後票價反映。

港鐵:社會主要意見希望以物業利潤掛鈎票價

港鐵香港客運服務總監楊美珍在本台節目指,0.6%的「生產力因素」扣減是在港鐵營運效率上升前提下提供的回贈,但近年港鐵面對不少營運壓力,因此有今次調整。對於為何不考慮以整體利潤掛鈎,楊美珍說社會主要意見都認為,有物業利潤是港鐵營運特色,並希望以物業利潤掛鈎票價,參考過往特別扣減,以0.6%為扣減起點,認為已有補底作用。

有意見指港鐵有機會透過與發展商協調,將每年物業利潤控制在50億內,令車費扣減幅度維持在0.6%。楊美珍指,港鐵有嚴謹會計和財務監管,會以行之已久的方法入帳。她又指,考慮到本港踏入疫後復蘇,在過去幾年港鐵車費累積2.85%加幅,已經將其中1.2%加幅「 一筆勾銷」,強調安排涉及很大財務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