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報章撰文,回顧過去多次應對新發傳染病大流行的經驗,提及自己收過3次安全受威脅的訊息。第1次涉及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爆發,當時他提出濕市場不應容許販售活家禽,影響商販的生計,引起反響,期間感到生命受威脅。

第2次發生在2003年沙士疫情,當時團隊在深圳東門野生動物市場追蹤到病毒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因此提出及早關閉野生動物貿易來控制疫情,但建議影響許多果子狸養殖農民和市場攤主的生計,他亦因而感到生命受威脅。在兩年後,團隊就在「中華菊頭蝠」發現了「類沙士蝙蝠冠狀病毒」。

第3次發生在新冠疫情,野生動物市場一再被認為是疫情早期的爆發源頭,他再次表示必須禁絕活動物在濕市場販售,他亦因而收到安全受威脅的訊息。

袁國勇:團隊愛國愛港 冀相信科學做好疫情再臨準備

袁國勇指,港大的團隊愛香港、愛國家,除了將病毒以「香港大學」命名外,也會用香港和中國的英文,命名新發現的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物種。

他又指,大流行肆虐的日子必定重臨,因此必須做好準備,相信科學,同時兼顧公眾的心理健康和經濟困難,否則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數以百萬計的生命會因而喪生,經濟也會崩潰。不過,他認為目前港大的體制,有利促進多學科團隊的合作,有助對抗醫院和社區的疫情爆發,並能夠進行疫情來源調查,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