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35+」初選案續審。認罪被告、前「民主動力」召集人趙家賢,首日以「從犯證人」身份出庭頂證,他在左耳位置帶上假耳套,作供時表現冷靜。趙家賢表示,戴耀廷在民主派2019年區議會大勝後,不斷發佈文章評論政局發展,指對方作為學者、大文豪及大思想家催化形勢,期望將勝選的民意及民氣延續至立法會選舉。
 
趙家賢又指,當時其他人參與討論後,民間開始浮現「35+」的概念,加上很多地區素人落得三個月區就高票當選區議員,「心雄咗」,戴耀廷則順應民意、加以運用,最終形成「35+」的初步框架,不過他並無與戴耀廷展開辯論。他解釋,自己在2019年11月左耳受傷後需要休養,加上區議會事務日漸繁忙,因此他與「民主動力」並無參與當時的政治論述討論。
 
趙家賢:戴耀廷早在2018年帶出藉憲制抗爭的概念
 
趙家賢提及,區議會換屆後,本土抗爭派的區議員甚至多過傳統民主派,議會亦變得標籤化、民粹化及口號式,論政議政文化已由過往的「地區為本」變成「派別分野」。他舉例指,地區素人會全數否決由建制派主辦的傳統文娛活動,開會時亦不再按傳統在發言完畢後講「多謝主席」,而是直接和與會官員對答。
 
不過,趙家賢認為,戴耀廷早在2018年提出「風雲計劃」時便慢慢注入這種形態,並帶出「用憲制做抗爭」的概念。他解釋,「風雲計劃」召集有志者到無民主派人士作地區工作的「白區」參選區議會,目的是取得各區區議會主導權,將政府在社區活動的撥款,用作推展公民社會、民主等活動,並贏得117個經區議會互選產生的特首選委會議席。
 
趙家賢:民主動力02年起負責協調民主派參選區議會

 
控方在庭上問及「民主動力」的運作。趙家賢表示,「民主動力」屬於蚊型組織,自2002年成立起,就獲各民主派政黨授權,負責協調各民主派政黨參與區議會選舉。他解釋,區議會選舉行單議席單票制,若有多過一名民主派出選,或會「分票」導致建制派當選,「民主動力」須減少民主派內的選區衝撞,因此執委會由不同政黨的人士組成,他擔任召集人後,則主動邀請民主黨的尹兆堅及公民黨的譚文豪出任。
 
趙家賢又指,在2012年認識戴耀廷,而戴耀廷在佔中後,成為民主派中較前進概念人士的帶領者,經常向民主派不同政黨的領導人推銷想法,因此「民主動力」應各政黨要求有需要與戴耀廷接觸。他補充,「民主動力」在2013至2017年間沿用「大黨讓細黨」的機制協調各黨,亦慣常在區議會選舉前幾年就展開協調工作,當中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就在2017年3月開始協調,不過協調模式在戴耀廷提出「風雲計劃」後出現變化。
 
趙家賢:本來期望鍾錦麟接任召集人
 
控方亦問及「民主動力」內部架構。趙家賢表示,他作為召集人,除了領導組織、主持會議外,亦會負責對外活動,以及港島及九龍的區議會選區協調;而同案另一被告、副召集人鍾錦麟則負責新界的選區協調,他本來期望鍾錦麟接任召集人。他又指,「民主動力」亦聘用黎敬輝作為總幹事處理行政工作,再視乎工作量決定聘用幾多兼職員工。
 
趙家賢亦指,「民主動力」執委會通常每兩至三個月開一次會,但2020年初爆發新冠疫情後,就暫停實體會議,改由他個別諮詢副召集人及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