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公佈去年超市貨品價格調查,3間大型連鎖超市共260種貨品的總平均售價,較前年上升2.1%,比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的升幅1.9%更高,亦是自2013年以來錄得的最大升幅。消委會又對比80項貨品在疫情前後的總平均售價,發現今年首季較2019年同期增加一成,其中罐頭食品的總平均售價,上升超過3成。
調查發現去年有7成貨品都有加價,其中糧油食品的平均售價在13類貨品中升幅最高,整體增加5.4%,食油平均售價增加5.2%至21.6%不等,另外有三分二樣本的食米加價,其中一款加幅高達一成半。其次是雜糧調味類和罐頭食品類,分別錄得4.8%和4.6%加幅。個別貨品中,牛油升幅最大,總平均售價增加1成半,茶包、芝士亦分別加價一成。部份貨品價格有回落,跌幅最大的是葡萄酒,平均售價減少5.1%,牛奶、雞蛋亦分別下跌2.6%和3.9%。
消委會︰加幅不理想
消委會指,疫情影響貨品物流、原材料和勞工成本上升,加上俄烏戰爭和美元價格波動等國際因素,令個別食油出口受影響,導致物價價格上漲、不斷浮動,但本港貨物主要來自泰國、印度、阿根廷、內地等多個地方,物價已相對穩定,雖著疫情緩和,以往市民囤積的罐頭等個別貨品,售價有望降低,但整體物價趨勢仍難以預測。
消委會形容,貨品價格加幅高過CPI並不理想,雖然政府預計通脹率升幅溫和,但仍增加市民購買糧油雜貨等生活必需品成本,呼籲超市集團在社會復常初期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盡量控制必需品價格,消費者亦應貨比三家,包括考慮到超市以外的商店購物。消委會又指,根據過去2年的調查,暫時看不到派發消費券前加價,導致整體物價上漲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