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下月10日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讓居於大灣區的合資格香港市民,可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每次須付100元人民幣診金,餘額由政府資助,每年資助上限是2000元人民幣。服務範圍包括資助門診服務,即診症、處方藥物、常規造影、檢驗和化驗,但不包括偶發疾病、住院、日間留院和急症服務。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相信,計劃可發揮分流作用,足夠穩定病人每年覆診3、4次,但關注如果牽涉超出資助額的額外醫療費用,病人需否自行承擔相關開支。他在電台節目解釋,現時在公立醫院覆診的病人,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費用或成本上的考慮,但如果只限2000元資助額,醫患都可能會因為經濟因素,有多一重考慮,例如決定病人需否加密覆診次數,或者是否要進行更多醫療程序時,會有一定影響。他又認為,政府應考慮提供更多補貼方式,並將計劃服務範圍,擴展至涵蓋香港現有的醫療福利。

工聯會副理事長、大灣區服務社總幹事曾志文則指,不少長者要長途跋涉前往港大深圳醫院覆診,現時兩地恢復通關後,有人寧願返港覆診,質疑先導計劃的吸引性。她建議政府,與更多診所合作,讓內地港人可以前往覆診,指近年很多港人營運的醫療集團,在廣州、深圳、南沙等地開辦診所,並為60歲以上、持回鄉證的港人,提供特惠診金的安排,相信這類集團可以協助分流。她亦希望兩地政府協調,讓已取得居住證、即是長居的灣區港人,可以用醫療券購買內地醫療保險,以獲得較大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