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8歲女病人日前在東區醫院急症室候診期間失去聯絡,其後發現在洗手間失去知覺,最終不治。醫管局表示非常重視病人安全,即日起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監察急症室病人的情況,包括提醒急症室職員加強巡視病人等候區,如發現病人情況有異常,會即時提供協助,及安排提前為病人治療;急症室會盡量安排風險較高的病人在靠近醫護人員的地方等候,並會定時監察病人情況;醫院職員會加密至每小時巡視急症室洗手間一次,包括無障礙洗手間,減低病人在洗手間內發生事故的風險。
   
醫管局又表示,正在部分急症室試行引入科技系統,包括在部分醫院急症室的無障礙洗手間試行安裝感應系統,如病人在洗手間內倒地或靜止一段時間,系統會發出警報通知醫護人員。當局又計劃,今年第三季開始在部分醫院急症室試行引入病人定位系統,合適的病人在同意後,會在登記時獲發定位器,系統可追蹤病人在急症室的位置。日後新落成的醫院急症室均會裝設有關系統,並分階段擴展到更多醫院的急症室。
   
當局表示,近期公立醫院急症室較為繁忙,會根據病人的臨床情況,優先為情況較危急的病人提供治療,其他病情較穩定的病人,可能需要等候一段時間,呼籲病人體諒及耐心等候。

盧寵茂:急症室輪候時間長不理想

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向失救病人家屬致以慰問,指個案已交由死因裁判官跟進,在調查後會研究改善建議。他又承認在呼吸道疾病高峰期,急診室面對壓力,病人輪候時間過長是不理想,呼籲市民如感染呼吸道疾病,非緊急情況應到普通科或私家門診求醫,以免影響其他緊急病人使用急診室服務。

副局長李夏茵在立法會會議表示,局方會從今次事件汲取教訓,重新檢視公立醫院能否加入新科技,例如一些監察儀器,當病人身體出現緊急狀況,院方能盡快知悉。

林志釉倡利用科技定位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指,醫院透過廣播呼叫病人無回應後,靠職員尋找或致電聯絡是不足夠,在急診室的繁忙環境中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批評醫管局無在過往事件汲取教訓,建議利用科技,透過無線射頻手帶定位病人。

林志釉指,醫管局只尋找高風險病人的做法是不穩妥,又指雖然病人被評為「次緊急」類別,但病人在急症室長時間等候,期間情況及精神可能變差,他又建議利用科技檢測洗手間異常情況,再派職員拍門了解。

彭鴻昌:應引入儀器監察輪候病人維生指數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涉事病人在見完醫生,等候進一步治療期間失聯,現時醫管局的指引未有涵蓋相關情況,認為職員應主動尋找病人,又指病人情況會在輪候期間轉變,建議引入儀器,監察輪候病人的維生指數,並在急診室殘廁安裝行動感應器,避免同類意外再發生。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建議,為單獨求診人士設特別等候區域,並佩戴手帶,由非醫護人員照顧,相信不會增加人手負擔,他又指如病人暈倒,洗手間的緊急求助鐘未能發揮作用,建議增設行動感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