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聯與大學合作,為吞嚥困難人士制訂《照護食標準指引》,按食物的軟硬度、黏稠度和飲品的稀稠程度,分為9個等級。飲品如果稀薄如水,就屬於0級,細碎及濕軟的食物是5級,食物的原狀就是7級。社聯希望指引能提供統一標準,方便照顧者安排膳食,同時推出食譜,教導照顧者提升軟餐的賣相,增加吞嚥困難人士的食物選擇。

84歲的羅先生,20多年前曾經中風,3年前因為嘔吐物倒流,導致吸入性肺炎,出院後仍需插鼻胃喉,連吞口水都有困難。經過7個月咀嚼和吞嚥訓練,羅先生開始可以插著鼻胃喉,進食少份量的「糊仔」。數月後拔走喉管,羅先生可以剪碎食物再撈入粥進食,亦可以食麥皮、爛飯等。現時,他可以一日進食三餐碎餐,指食物好吃,希望飲品不用再加凝固粉。

學者:指引助建立「共同語言」 方便安排膳食

社聯指,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推算,到2040年,本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將佔人口3成,因年紀老邁及疾病引致吞嚥困難的患者數目,亦將逐漸上升。患者在康復階段要配合不同飲食需求,為他們提供合適膳食,不單是照顧者的難題,更是社會的挑戰。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所長暨副教授陳文琪指,過往「照護餐」沒有統一指引,醫生與照顧者之間對於食物狀態的理解沒有「共同語言」,可能會令照顧者購買或製作出不適合患者進食的食物。制訂統一指引後,可更方便照顧者安排膳食。

議員試食讚可口

標準指引同時載有食譜同烹調示範,教導照顧者提升食物的賣相,希望打破傳統軟餐的印象,讓吞嚥困難人士有更多選擇。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試食四款分別為4至7級的湯圓、牛肉、咕嚕魚粒及薯仔燜豬肉,認為食物可口、有質感,又建議市民分享自家食譜,交由專家進行等級分類,令「照護餐」食譜庫更豐富。
 
社聯指,吞嚥困難的人和其他人一樣,都講求食物的色、香、味,希望指引能提供統一、清晰和本地化的標準,並建議政府及公營機構採納,加強對院舍照顧者及廚師,在烹調、餵食技巧等方面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