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兇殺案的39歲男疑犯,是葵涌醫院精神科門診跟進的個案,需定期覆診。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表示,社會對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一直高企,精神科醫護人員人手嚴重不足的問題早在2017年已提出,雖然情況有局部改善,但整體仍未能應付需求。

陳友凱在電台節目指出,問題根源在於資源錯配,部分輕度精神病患者未必需要由專科醫生跟進,可交由私家醫生或社區組織協助分流,認爲醫管局調配資源方面仍有改善空間。他說,現時本港有三分一精神科醫生在私人市場執業,建議當局加快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短期内改善人手不足的問題。

陳友凱又指,精神病人覆診與醫生交流的時間有限,有賴家人或個案經理與患者多溝通,了解徵狀有否加深,並適時跟進。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醫社服務銜接同樣重要 

另一名委員、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表示,公立醫院精神科的輪候時間長,非緊急新症等候時間超過一年,輪候期間的生活壓力及居住環境等有機會令患者病情惡化,但當局未為輪候患者提供支援。她強調,加強精神病患者的復康治療服務之外,醫社之間的銜接服務亦至關重要。雖然本港近年已開展精神科公私營協作計劃,但規模較小,希望當局擴大規模。

阮淑茵又指,社會的精神健康服務需求未來只會一直上升,但培訓專科醫生需時,建議當局加強普通科醫生和社工的精神健康培訓,協助分流輕症精神病患者。 

平機會促加強教育 去除對精神病患者不當標籤 

同樣是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平機會行政總監朱崇文表示,事件發生後,留意到網上標籤精神病人的情況增加,強調環境都是影響病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呼籲社會大眾不要「火上加油」,指不當的標籤只會令患者拒絕接受治療,令病情惡化。他又提醒,煽動他人歧視精神病患者的行爲,有機會觸犯歧視條例。

朱崇文指,精神病患者受歧視的較常見情況,包括難以搵工、晉升機會低、因病情而被解僱等,認爲要幫助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有賴當局加強公眾教育,令社會大眾多些接觸及理解精神健康資訊,去除負面想法。政府亦應規定公司要有精神健康政策,為管理人員提供相關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