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外勞的措施,建造業輸入配額有1.2萬人,運輸業界上限是8000人,同時暫停執行「補充勞工計劃 」下26個工種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2年,包括侍應、接待員、接線生、髮型師、渠工等。

有工會憂影響本地工人薪酬 周小松:感無奈冀當局制定監管機制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表示失望,認為輸入外勞會影響工人薪酬,當局應優先改善本地勞工的待遇。他又指,香港不能永久採用輸入外勞政策,希望當局設立具體時限,並監察外勞對本地工人的影響。

勞聯立法會議員周小松對政府最多輸入2萬名外勞,感到無奈,重申會影響本地工人就業和加薪的幅度,期望當局承諾輸入外勞只是暫時和短期措施。他又促請政府制定監管機制,確保僱主嚴格執行政府定出輸入外勞的條件,包括是否遵守每兩個本地勞工才可輸入一個外勞的條件、聘請外勞的薪金是否該行業的薪金中位數。

周小松又對於政府放寬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有保留,他表示,現時「補充勞工計劃」中26個工種是基層工作,門檻低,批評政府沒有經過討論便放寬所有工種,是不尊重勞顧會。認爲政府可先檢視26個工種的人力需求,才決定個別工種是否取消限制。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強烈反對輸入外勞司機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向運輸及物流局發公開信,對政府一意孤行輸入外勞司機表示強烈不滿。信中指,工會過往一直向政府反映,公共小巴和客車行業惡劣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才是導致勞工短缺的主因,但當局一直無視勞工訴求和工會意見,形容政府做法是「簡單、粗暴、失責、冷漠」。

工會敦促政府落實本地勞工就業優先的政策,並協助職業司機改善薪酬待遇和工作條件,否則工會將採取相應行動,表達強烈不滿和維護職業司機的合理權益。

小巴業界冀逐漸增加外勞名額

至於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認爲,小巴司機的輸入名額不足夠,希望政府逐步增加名額。又指專綫小巴司機一般只會駕駛同一條路綫,即使本港駕駛習慣和內地不同,有經驗的司機不用一個月都可以熟習。

他認為,小巴司機難以每天往返內地和香港上班,相信公司要爲他們提供住宿,成本會因此上升,但有人手更加重要。

航空公司服務商協會:可紓緩現職員工壓力

香港航空公司服務商協會主席劉敏儀就表示,歡迎政府的輸入外勞計劃,認為6300人的配額是個好開始,反映當局重視航空業人手短缺情況。

劉敏儀接受本台訪問時指,疫情期間航空業起碼流失一半人手,自復常以來一直都不夠人手處理暴增的客流量,不少現職員工都要超時工作補位。她說,業界都會優先考慮聘請本地員工,但實況是很多人因往返機場工作太遠而不選擇入行,因此難以聘請本地員工,認為輸入外勞可減輕現職員工的壓力。她強調,本地員工和輸入外勞均必須接受及通過本地培訓課程和實習,才能正式執業,不擔心外勞在技術上無法與本地專業技工銜接。

大灣區航空歡迎輸入外勞計劃

大灣區航空行政總裁許漢忠歡迎政府的輸入外勞計劃,認為有助航空業盡快復常,增加航班,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獨特地位。

許漢忠表示,機場4月的客運量及飛機起降量分別是2019年4月疫情前的大約48%及60%,航空業人手短缺是其中一個原因,影響航空公司恢復航班的能力,航空業盡快復常,可為本港旅遊業及整體經濟發展,帶來積極推動作用。

建造商會:可即時紓緩業界人手短缺

建造商會會長林建榮表示,政府就建造業推出的新計劃,可輸入1.2萬名外勞,有助即時紓緩人手短缺的問題。他表示,泥水、砌磚、電工和紮鐵等工種,目前有1成半至3成的人手短缺,相信外勞會以這些工種為主。他又贊同僱主要為外勞提供指定住宿,即使是要居於元朗潭尾的社區隔離設施,公司也只需要為他們安排交通工具接駁,做法方便集中管理。

林建榮指,為外勞提供宿舍比加薪招聘本地勞工的成本更大,因此業界輸入外勞並非「貪平」,而是有助確保人手應付龐大的工程量。

香港工程裝飾商會亦歡迎政府輸入建造業外勞。會長余錦雄認為,短期內可解決業界人手不足問題,但指政府亦應為業界制定長遠就業政策,為本地工人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相信有助挽留人才。

總商會:有迫切需要引入人手 尤其中層及前線

香港總商會歡迎政府輸入勞工的安排,指一直提倡要果斷應對本港嚴重的人力資源問題,招攬大灣區人才是企業優先考慮的短期措施。而輸入勞工將有助香港在疫後再創繁榮,希望措施會進一步放寬,擴展至其他人手短缺的行業。

總商會又指,全力支持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原則,支持加強本地勞工培訓及支援,認為政府方針務實可取,有助保障本地勞工就業。為了填補香港勞動人口萎縮造成的缺口,總商會認為目前有迫切需要引入更多人手,尤其是中層和前線員工,對維持香港長遠發展和競爭力至關重要,亦能確保市民所需的基本服務不受影響。

有議員贊成輸入外勞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經民聯林健鋒就表示贊成輸入外勞,又呼籲各界同心協力,不要盲目反對,才可共同分享經濟成果。

自由黨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亦歡迎輸入外勞的措施,認為不會增加本港房屋壓力。他又指,香港不能永遠依賴外勞解決問題,希望政府按本地的勞工供應狀況,決定輸入勞工的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