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並沒有專責藥物審批機構,西藥要在香港發售,要先獲2間或以上外國監管機構許可,由衛生署檢視資料,以作審批。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日前接受報章專訪時指,考慮設立類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監管機構,負責審批工作。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接受本台專訪,指香港一向有藥物科研實力,本地團隊用10年以上研究,但仍然停留在學術層面,要令藥物「落地」,真正能幫助病人,需要從頭在內地或歐美國家審批,過程漫長,認為成立專責審批機構,有助加快將藥物上市和治療病人。

除了藥物,新的診斷方法要面世亦有困難,陳家亮以中大醫學院用了15年研發、透過檢測糞便細菌偵測大腸癌和瘜肉風險的技術為例,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國際有學術地位,但仍未可以應用,團隊正在內地取得審批許可,估計需時5年,整個項目由研發到落地,需要20年時間。

陳家亮:監管制度須與內地互認方吸引

不過,即使有專責機構,陳家亮指,能否增加本港藥物選擇亦要取決藥廠商業決定,認為未來藥物認可制度要與內地或至少大灣區互認,即香港獲批藥物,同樣可在內地使用,才會有吸引力。「香港只得700萬人,若藥物註冊後不能『衝出香港』,(藥廠)為何要花錢和時間申請審批?如果本地監管機構得到大灣區承認,才能吸引外資。」

陳家亮指,近年政府已經積極和內地,包括廣東省和北京商討互認制度,最大挑戰並非政府不願意,而是內地是否配合,如果接受和香港互認,其他省市又是否可以跟隨,日後內地批准使用藥物又是否可以直接引入本港,全部都要小心考慮。「香港不可能取代國家藥監局,可以由藥監局授權香港設立地區分部,審批藥物可以應用在粵港澳大灣區。」他說,做法可以避免「潛越」問題,亦可將互認規範在特定地區之內。

陳:人手問題是「長期抗爭」 增人手措施一、兩年方顯成效

2014年出任中大醫學院長的陳家亮,任期將於明年1月底屆滿。他指10年間本港醫療界面對不少挑戰,當中針對人手短缺,目前引入海外醫生和在海外招聘,是方向正確,但相信至少要一、兩年才有明顯成效,人手問題將會是「長期抗爭」。陳家亮又指,目前中大和港大醫科名額各有295個,比10年前已經倍增,由於硬件和師資擴充需要時間,相信短期難以再增加。

他又指,醫學院徵聘新院長工作已經展開,大學期望在幾個月內找到繼任人選,至於個人未來路向,他說必定會繼續和中大團隊有關腸道微生態的科研工作。

記者:馬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