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和工作暑熱警告推行近兩個月,關注職業健康的團體指,指引存在漏洞,達不到預防工人中暑效果。

工人健康中心下午舉辦研討會,中心代表指,工作暑熱警告三級制的警告界線門檻超出現實體感,又指同一時間在本港不同地區的氣溫存在差異,但勞工處現時只採用京士柏氣象站錄的單一指數作標準。中心又批評,並非全部工種都可以即時停工預防中暑,建議政府增加分區實地檢測站及提前發出預報。

團體質疑暑熱只取單一指數 勞工處︰多地點量暑熱指數有困難

出席研討會的勞工處署理高級職業環境衛生師林廣興解釋,暑熱指數是利用溫度、濕度及中暑入院率多個數據運算推出,如果要在多區做實時監測涉及多個工序及人手,現階段實踐仍有困難,但不排除將來會安排其他地方量度。

工會批指引下工作量分類界線模糊

機電業工會聯合會主席張永豪指,指引中的「工作量」分類模糊,例如機電業工人被劃一歸類為中等勞動,但實際上機電工種有很多,部份工種的「工作量」與紮鐵工人相若,理應達「極重勞動」級別,但於黃色暑熱警告生效時,休息安排卻相差半小時,認為一刀切劃分會打擊工人士氣。

園林及樹藝專業人員總會宣教主任陳嘉興提到一名搭棚工上月中暑昏迷不治的事件,指保障工人預防中暑不應只是指引,而是要立法將中暑訂為「職業傷害」,若意外發生時可保障工人得到應有賠償,同時可以增加僱主的職業安全意識。

勞工處職業健康顧問醫生溫遠光表示,中暑牽涉個人、工作、環境等多個因素,不可能制定一套各行各業都適用的指引,只可以盡可能為大家提供預防中暑的基本原則,認為今次指引有效提升市民對熱壓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