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計會公布每5年進行一次的家庭計劃調查,發現夫婦平均子女數目,由5年前的1.3人跌至0.9人,是歷史新低;沒有生育的夫婦比例則創新高,達43.2%。家計會榮譽顧問暨研究小組委員會主席葉兆輝表示,預料未來生育率會維持在低水平,甚至「低處未算低」、仍會繼續下跌。他又說,夫婦平均子女數目要達2.1人,才算是能夠維持人口更替的水平,否則人口老化情況將會持續,對整體人口發展會構成很大影響。

葉兆輝在本台節目分析指,現今社會較多小型家庭,市民個人取向或社會氛圍等不同因素,均會影響生育意欲,不少夫婦都希望將最好的東西帶給子女,會基於責任和經濟負擔太重,或擔心教育政策,決定不生育,而過去20年結婚率不斷下跌,亦是導致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葉兆輝:市民生活要有幸福感 才有興趣談情說愛

葉兆輝表示,家計會調查發現,過半數受訪者反映,希望政府在經濟和政策上鼓勵及支援生育,例如提高子女免稅額、提供托兒或教育津貼、彈性上班時間,或延長產婦有薪假期等,呼籲當局不要太快「投降」,應該協助婦女移除生育「障礙」,強調倡導家庭友善環境,並非「干預」生育。

他指,參考鄰近地區,新加坡雖然有為生育的夫婦提供現金津貼,但相信長遠生育率仍會維持在低水平。他又引述數據說,夫婦收入越高,生育率越低,反映生兒育女不只是經濟問題。他認為,不少「Z世代」都希望有自由,如果生育政策未能配合,會令他們感覺小朋友出生後,父母就會「被困」、失去自由,因此要有整全的生育配套,亦要讓市民覺得生活有幸福感和有盼望,他們才有興趣談情說愛,並願意結婚和生育。

家計會:有計劃生育應及早規劃

家計會執行總監林慧翔表示,現時很多情侶都選擇只同居、不結婚,或者因為有很多個人計劃而延遲生育。她提醒,生育有一定年期限制,尤其是女性,如果計劃生育就應及早規劃,否則達高齡時就可能會有困難,屆時醫療或科技都未必能提供有效協助。

她又說,生育不只是生產,往後父母亦有照顧的責任,指雙職父母的確會較吃力,未必能「分身」照顧子女;如果僱主能為僱員提供彈性上班安排,讓父母輪流照顧子女,或出席學校活動等,相信能減輕市民的育兒壓力。

林琳:不應令婦女覺得生育是「罪過」

6月初剛產子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林琳表示,生育與否牽涉信心問題,例如有人擔心生育會導致生活質素下降或喪失自由,猶豫是否「日日去旅行、去玩較開心」,亦有人憂慮經濟、住屋、管教或兩性關係問題,有人則希望大學畢業後,要在事業上拼搏,難以作出取拾。

她對生育率低不感意外,認為部份人決定不生育是負責任的表現。她又說,社會應營造整體家庭友善的環境,例如建立良好的社會氣氛,令婦女生育後,在職場上免受歧視,並有妥善的地方餵哺母乳,不會覺得生育是「罪過」。

林琳倡資助年輕女性做檢查 並修例延長「雪卵」期限

林琳同意,應為有計劃生育的夫婦提供協助,又指35歲以上孕婦屬高齡產婦,認為30歲才開始計劃生育是太遲,有可能因為身體狀況而拖慢計劃。她形容,女性產子有如「與時間競賽」,建議政府資助女性在20多歲的階段接受早期檢查,例如簡單的超聲波或AMH(抗穆氏管荷爾蒙)檢測,了解卵子存量及質素,分析將來成功懷孕的機率。

至於不少女性會選擇「雪卵」,林琳認為,現時法例欠缺彈性,建議將儲存卵子的最長期限,由目前的10年延長至30年。她舉例說,一名女子在18歲時「雪卵」,就要在28歲前結婚產子,但若延長儲存期限,就可以在48歲前生育,屬於可接受的年齡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