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首輪共接獲11份申請,涉及3910名勞工,佔1.2萬個配額不足三分之一。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炳德表示,工會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無奈接受輸入外勞的計劃,但憂慮會令本地工人權益受損。

他在本台節目說,僱主需在勞工處網站張貼招聘告示,證明連續4周都聘請不到工人,才可申請輸入外勞;但有承建商的招聘廣告,開出比市場更嚴苛的條件,「例如吊機工人,業界人工最少1000多元,但勞工處網頁有招聘廣告列明,要求工人有10年經驗,還要中英文書寫及閱讀理解能力過關,人工是700至900元。如果我中英文能力那麼高,為何要做地盤?這樣永遠都請不到人,是製造假象。我將這則招聘告示轉發給常任秘書長,他們都覺得這明顯是不想招聘人手」。

工會憂領日薪的本地工人將成後備

何炳德又引述澳門工聯總會指,根據澳門多年聘請外勞的經驗,如果外勞領取月薪、而本地勞工領日薪,百分百會令本地工人變成「後備」。「香港工友有80至90%都是日薪制。舉一個簡單例子,一個地盤需要10個人,承建商申請輸入10名外勞,僱主會否讓5名月薪制員工休息,再另聘5名本地領日薪的勞工呢?另外5個月薪制員工,在宿舍睡覺都可領人工。我覺得老闆不會那麼笨。」

建造商會:現有機制能保障本地工人

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梁敬國表示,以目前工程量及工程進度分析,申請輸入3000多名外勞屬合理水平,並非太積極或太保守,相信不會影響本地勞工。至於勞工處網站是否有招聘告示開出較嚴苛的條件,他回應說,曾聽聞相關消息,相信發展局和勞工處會注意,並會向負責輸入外勞的機構反映,強調現有機制已能有效保障本地勞工就業。

梁敬國又認為,毋須將香港輸入外勞的政策與澳門比較,指澳門情況特殊。他說,回看歷史,例如興建赤鱲角機場時,本港都曾大量輸入外勞,當時都沒有出現「月薪先、日薪後」,即是優先讓領月薪工人工作的安排,形容相關問題根本不存在。他亦解釋,安排外勞領取月薪,是保障外勞免受剝削的做法。

他重申,本港除了缺乏工人,亦面對工友年齡化的問題,平均年齡達50歲以上,相信未來的退休潮亦會構成很大影響,強調這些問題是切實存在,有需要透過輸入外勞,補充年輕力壯的勞動力。

建造業分包商聯會:首輪申請人數符預期

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會長伍新華則指,業界首輪申請輸入的人數符合預期,預料首階段主要會輸入負責與結構工程有關的勞工,包括釘板、紮鐵及落石屎的工人。他解釋說,建造業工作分為不同工種,不同時段需要進行不同工序,例如工程較後的階段才需要聘請飾面工友,因此如果每年分四季申請輸入外勞,每次輸入約3000人屬合理。他預料,獲批來港工作的建造業外勞,會入住元朗潭尾的中央宿舍;宿舍由建造業議會營運及管理,提供8000個宿位,相信有充足空間提供接駁至工地的旅遊巴服務。

伍新華表示,聘請外勞的成本比想像中高,甚至高於聘請本地勞工,強調業界始終希望培訓本地的「子弟兵」,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至於應否放寬至容許私營項目申請輸入外勞,他說,本地工友不論工種,都會同時為公私營項目服務,相信只要公營項目人手問題得以紓緩,便可減輕私營項目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