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日本政府宣布明日啟動核污水排海,香港政府同日起禁止來自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相信,特區政府會妥善把關,確保進口本港的日本水產可安心食用。不過他提醒市民,如果每日吃魚生,風險自然較高,建議要均衡飲食,將風險降低,亦要清楚知道食品來源地,例如向餐廳廚師查詢,指來自北海道或九州等的水產會相對安全。

梁美儀說,市民應盡量減少吃大型魚類,例如藍鰭吞拿魚,每年最多只可淺嚐一、兩次。他解釋,大魚屬食物鏈較高層的生物,會吸入不同污染物,可能對人體有害。他又指,海床泥土會有污染物沉澱,而且污染濃度較高,建議少吃比目魚等底棲魚類,亦應減少進食貝類或蚌等會過濾水中有機物的生物。

難透過稀釋降解所有核元素 質疑日方說法誤導

梁美儀質疑,日本政府將核污水排海的做法不恰當,等同要求其他國家地區,與日方一同做「人類大實驗」,指日方根本可選擇很多前車可鑑的方法處理。他又說,日本所有相關報告,都只強調放射性物質氚的濃度符合標準,但就未有提及其他高劑量輻射的核元素,包括鍶、銫、碘、碳-14等,這樣是誤導大眾。他認為,日方難以百分百經稀釋程序,降解或消除所有核元素,相信排放入海的污水,仍對大自然和人類有害。

他又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亦存在很多未知數,例如在海中劃出面積3公里乘3公里的污染區域,意味污染物會在海底積聚,但日方始終未有解釋如何達致平衡點,建議應由第三方參與監測水樣本,以提升數據公信力。

香港核學會:東京電力紀錄不良 員工安全意識成疑

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表示,核污水中的氚,一旦被水中生物吸收,半衰期約為一至兩周,相信人類吃了含高放射性氚機會很微,加上福島政府有採取措施,避免受污染的食品運抵本港,以保護當地食安聲譽,因此目前將10個都縣納入受禁範圍是「足夠有餘」。他又認為,未必會有大量受嚴重污染的魚類會游走得很遠,而牠們游得越遠,核污水就會越稀釋,相信風險較低。

不過陸炳林關注,東京電力公司過往的安全紀錄不良好,令福島核事故發生,員工的安全意識成疑,指排海初段,各個國家地區都會密切注視,質疑往後是否都能保持嚴謹,形容要「一年半載」後問題才會浮現。

在港日本餐廳負責人:半數食客取消訂座

有在香港經營日式「廚師發辦」餐廳的負責人說,日方宣布明日啟動排海後,昨日有過半數已預約的食客即時要求取消訂座,形容只能逆來順受,只能請師傅尋找來自10個都縣以外的貨源。他又質疑,長野是內陸地方,而新潟則面向日本海,認為政府劃分禁令範圍的方式令人摸不著頭腦。

負責人指,若政府推動認證制度,讓獲認可的餐廳張貼標示,證明供應的食材均通過測試、不含輻射,甚至讓廚師在客人面前,以手提儀器即場測試輻射含量,相信有助挽回食客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