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指,政府將在《施政報告》提出,將8間資助大學非本地學生的限額,由目前資助學額的2成,增至4成。

教育局表示,特區政府致力透過一系列措施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域教育樞紐,包括錄取非本地學生入讀專上院校;局方會不時檢視相關數據,並按需要考慮採取適當措施,以進一步推展有關政策目標。

根據教資會的資料,八大非本地學士生人數近年上升,由2019/20學年的1.2萬人,增至上個學年的1.4萬人,其中港大佔最多,有3600多人,其次是理大和中大,分別有超過2000人。統計處的資料顯示,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以內地生佔最多,內地生佔比由2019/20學年的6成7,上升至上學年的7成半。亞洲其他地區就佔2成2,其他地區佔3.7%。

劉智鵬:有助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

嶺大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員劉智鵬表示歡迎,指不會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院校在設施和住宿安排需要再作調整,可能會在院校附近租用地方作宿舍,也有機會調整本地學生和非本地學生的住宿比例,不過他指本地交通發達,相信對本地學生整體影響不大。

劉智鵬又認為,本港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是非常難得,有很大優勢成為區域教育樞紐,認為八大可以仿傚外國大學做法,加強在外宣傳推廣,吸引更多不同地方的學生來港。他又認為,政府和院校亦可加強向非本地學生介紹本港情況和發展機會,鼓勵他們留港發展。

周文港:提升非本地生比例有助增強經濟動力

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員周文港表示,以現時每級有1.5萬個學士資助學額計算,非本地學生由每級約3000人,將增至6000人,分布在不同院校和學系,數目不算多,相信院校的教學設施可以應付,但院校應加強支援非本地學生,例如協助組合不同學生,安排住宿等。

周文港又指,本港人口正面臨「少子化」、「老年化」、「人才外流」和「人口錯配」四大問題,認為增加非本地學生,有助增強本港經濟動力,有助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他又認為,教育局、商經局、貿發局和投資推廣署,應與本地院校一併推廣,吸引更多不同地方的學生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