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出版今年中學文憑試《試題專輯》。其中在中文科,試卷主任提到隨社交媒體普及,考生接收資訊往往是經篩選或濃縮,建議考生改變接收資訊方式,例如閱讀完整專題報道。
而中史科有有考生混淆史事,誤認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為唐代人,亦有人將史料中由右至左顯示的「新青年」雜誌作者陳獨秀,由左至右誤抄為「秀獨陳」,形容錯誤是匪夷所思。
中文科作文使用網絡用語或硬譯口語成書面語情況較多
中文科試卷主任指,不少考生字體潦草,字體無法辨識的試卷稍多於往年;在錯別字方面,有考生將「踴躍」寫成「勇躍」、「舉辦」寫成「舉辨」等。
另外大部份考生文句夾雜沙石,使用網絡用語或硬譯口語成書面語情況較多。報告提到隨社交媒體普及,考生接收資訊往往是經篩選或濃縮,令近年不少答卷取材相似、內容粗疏,建議考生改變接收資訊方式,例如閱讀完整專題報道或長篇經典小說等。
中史科有考生混淆史事 王羲之誤認為唐代人
至於中國歷史科,有考生混淆史事,朝代概念模糊,例如將漢代的「匈奴」誤認為「吐蕃」或「突厥」、誤認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為唐代人,亦有考生將辛亥革命時期的「秋瑾」,誤認為抗戰時期人物。有考生又在一條有關「五四運動」的題目中,將史料中由右至左顯示的「新青年」雜誌作者陳獨秀,由左至右誤抄為「秀獨陳」,專輯形容錯誤是匪夷所思。
中史卷中考生亦有不少錯別字,例如中共領導人「林彪」寫成「林標」、「深圳」寫成「深川」、被指是漢奸的「汪精衛」寫成「汪精為」等。
英文口試考生過分使用「I agree with you」 通識科有考生理解營養均衡為進食數量多少
英文科中的口試卷,自疫情後首次重考。《專輯》指,有部分考生過分使用「我同意你 I agree with you」回應其他考生,但未有解釋同意之處。亦有考生使用句式是從中文硬譯,包括「開冷氣」說成「open the air-con」等。亦有考生在小組討論中,只看著考官而未有與其他考生交流。《專輯》建議,考生在課堂內外都要多練習英語、聆聽標準的英語及多留意時事等。
今年通識科並無涉及政治方面題目,其中一題問到處理即棄塑膠問題,「徵費」或是「禁用」較合適,部分考生只針對「膠袋」而非「即棄塑膠」,亦未有就本港情況加以探討。而在另一題有關兒童營養均衡及全球糧食安全的問題中,有考生對營養均衡的理解不全面,只理解為進食食物數量多少,「糧食安全」理解為「食物安全」等。在有關電子學習的題目中,有考生對「電子學習」理解單一,只理解成「網上課堂」,未能引入其他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