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表《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出八大發展範疇,涵蓋產業多元化、科技應用、加強行業組織及財政支援等,目標在15年內將本地養殖海魚年產量,增加10倍至約6000公噸,以及將蔬菜年產量提升4倍至約6萬公噸。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近年本港漁農業發展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萎縮,很多年輕人不願入行,認為有必要制訂整全的藍圖,幫助本地漁農業可持續地發展。被問到會否制訂本地漁農業生產與輸入食品的目標比例,謝展寰指由於現時本地生產佔整體食品供應的比例太低,不適宜訂下具體的數字,當局的策略是以現時的比例為基礎,再逐步倍增。

明年馬鞍山試行首個都市農場

藍圖亦提出,在新發展區實施「都市農業」策略,漁農署署長梁肇輝解釋,香港土地珍貴,若要增加空間發展農業,可以在新市鎮引入都市農場,例如在城市花園撥出地方種植農產品,或在大廈天台引入溫室或水耕種植等,毋須佔用額外土地,同時能增加農業生產。

梁肇輝又提到,明年會在馬鞍山試行首個約佔500平方米的都市農場,以溫室或水耕形式運作,同時設立農墟,供市民購買農產品,未來隨著北部都會區及其他新市鎮發展,當局會在更多地區引入都市農場,同時鼓勵商企於策劃物業發展項目時,加入都市農業的元素。

業界:技術設施齊備 望條例政策鬆綁

農業聯合會執行董事梁健樂指,現時外國有很多與都市農業相關的技術和設施,都適合套用在本地,但在香港營運都市農業,最大困難是承載力不足和僭建問題,但隨著科技發展,透過新的建築物料和建設方法都可以改善問題,希望當局在政策上鬆綁,同時加大力度推廣,進一步落實「港人吃港菜」的目標。

另外,當局亦計劃在2026年或之前,在北部都會區尋找合適的土地,供業界興建第一所多層式現代化環保禽畜農場,預計在2030年前投入運作。謝展寰指,以往在市區設立傳統豬場,或多或少會引起附近居民不滿,亦未必配合到城市發展規劃,他認為新做法能夠解決這方面問題,又指新式多層養豬場採用人工智能,監察豬隻健康,長遠能夠提升本港養殖豬隻質素,增加農民競爭力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