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研究公立醫院急症室「可加可減」收費,建議探討危殆及危急病人,收費可低於現時的180元;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收費則提升至貼近家庭醫生水平。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政府對上一次在2017年檢討整體醫療費用,包括急症室收費,認為相隔7年再檢討,絕對合理和有需要。他說,當局有千百個理由要調整收費,批評某些人提出幾項理由就拒絕討論,指調整收費牽涉病人福祉,必須理性討論。

盧寵茂出席本台節目時,否認政府為削減資源而調整收費,強調當局在公營醫療服務方面的投入不斷上升,2023/24年度投入逾200億元發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亦撥出額外資源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反映政府有決心。他又說,急症室一向「來者不拒」,毋須預約,亦不設服務名額,導致不恰當使用的情況;若各人都為求方便而隨便使用急症室資源,最終只會令市民受害。他形容,醫療資源配置是「一盤棋」,檢討醫療收費,能妥善分配有限資源,應付不斷增長的需求。

若急症室大部份患者均屬輕症 將不利醫護專業發展

盧寵茂認為,單純以分流制度、透過製造時間成本,讓市民減少到急症室求診,做法不利急症室整體發展,有需要檢討。他說,長時間在急症室輪候的病人,會對前線醫護構成壓力,例如有病人會不斷追問醫護輪候進度,醫院亦要提供水、冷氣和洗手間等服務給病人,增加資源使用。

他指,目前近60%次緊急和非緊急病人,事實上都毋須前往急症室求醫,可選擇向家庭醫生求診;若醫護能集中資源和時間,照顧危殆及危急病人,將可提升達致服務承諾的比率。

盧寵茂又談到,有年輕專科醫生希望接受挑戰,不辭勞苦,在年終無休的急症室工作,目的是救急扶危;如果他們每日面對大部份患者都只是輕症,例如稍微弄傷手指、擦傷、低燒,甚至是生暗瘡或感到痕癢等極端例子,就可能會令醫護未能真正發揮專業,對他們造成很大打擊。

急室室收費要「有加有減」 市民才明白非純粹加價

盧寵茂亦解釋建議收費「可加可減」的原因,指部份危殆及危急病人一入院就要搶救,根本沒有任何空間討論收費,既然公立醫院急症室有責任照顧這類病人,就應該考慮減免相關醫療費用。他指,正正要「有加有減」,市民才會明白當局非純粹加價,而是調整收費,善用醫療資源。

他又指,急症室配備用以照顧危重病人的高檔儀器,運作成本高,前年每宗急症病例的成本高達逾2400元,相關費用都是納稅人付出的錢,是醫療資源一部份。他說,雖然有人認為私家診所每次收費400至500元很昂貴,但如果所有病人都為求方便,認為自己有權去急症室,就變相將相關成本,由原本的400至500元倍增至2400元,並要全港市民「開單」。

至於有意見提出,根據分流結果決定收費,會令急症室護士變成「磨心」,盧寵茂表示,分流制度自回歸以來沿用至今,一直行之有效,強調相關工作由曾接受培訓的急症室資深護士負責,亦設有管治架構,會審核分流是否符合標準,確保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