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發現,港人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與上次2020年的調查比較,較大至嚴重抑鬱指數升幅達32%,壓力來源主要是家庭、工作、身體及經濟情況,疫情或政治的壓力相對上已經消退。
香港心理衞生會在去年5月至11月,透過街站及網上問卷為市民測試抑鬱狀況,共收集超過2900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男性較多呈現抑鬱症狀,他們亦比女性較不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吳兆文認為情況值得關注,指社會不應假設抑鬱的問題是女性為主,亦需要對男性制訂針對性的支援措施。
調查結果亦顯示,18至24歲的青年受訪者中,近4成4受中度至重度抑鬱情緒影響,比例遠超其他年齡組群,他們主要擔心學業問題。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指,年青人對前景感到迷茫的現象,會隨著社會發達越見明顯,政府除了推出三層應急機制外,亦應該增加職業教育的空間及產業配套,為不同能力的年青人提供出路,同時要改變社會的價值觀,不要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才是治標治本的方法。
另外,今次調查的受訪者中,近三成是照顧者,調查結果顯示,照顧者的整體精神健康比非照顧者差。而不會向專業人士求助的受訪者中,近3成人出現中度至重度抑鬱的情況,他們不願求助的原因,主要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生活忙碌及擔心費用昂貴為主。
團體建議政府應該針對男性推出配合的服務方式,例如網上輔導、自學課程等,讓男士認識情緒需要,提升求助動機;當局亦應聯同各界制定長遠精神健康政策,鼓勵於學校課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及提供更多常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