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他與很多朋友看完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後,都憂慮香港要借貸度日,指政府財政狀況每況愈下,將加重年輕一代的負擔。他在社交平台發文指,他昔日擔任財政司司長時,經常被批評為「守財奴」,有人會質疑政府為何要留那麼多錢在庫房;但經過多年後,相信大家終於明白歷任「掌櫃」的用意。

曾俊華指,本港已正式進入結構性財赤的年代,政府要開源節流,指最理想是經濟暢旺、政府所有稅項和賣地收入「大豐收」,但恐怕有一段時間都未必可以重現這個景象。他提到,各項「加稅加費」的措施都會帶來極大的痛苦,全部都不容易實行,例如標準稅率設兩級制,以及住宅物業累進差餉,兩者每年只能為庫房帶來20億額外收入,相對逾千億元赤字,根本是杯水車薪。

永遠不能以貸款應付日常開支

曾俊華認為,若果本港連年發債,用以應付日常開支,只會是「債冚債」,形容「香港的荷包不用很久就乾塘」。他表示,「庫房空虛」必然會影響政府的信用評級;外國經驗亦顯示,為支付債務利息,當地政府會陸續加稅加費,各項公共服務亦會「大縮水」,最終由下一代承受。

他又說,在高息年代下,政府推出債券即使有4、5厘息,都未必吸引到買家,指他們即使將錢放在銀行,都會有相若回報。他質疑政府用借債得來的錢投資,又是否那麼容易取得最少10厘的回報。他強調,要一併檢視經常和非經常開支,包括基建項目的開支,否則政府將永遠走不出結構性財赤,不符合《基本法》對特區公共財政要量入為出的要求。

財政司長辦公室:發債全用於基建等可帶經濟社會效益

財政司長辦公室晚上回應指,特區政府嚴守財政紀律,財政預算案已清楚指出,發債所得資金,全數用於投資基礎建設和工務工程, 不會用在經常性開支。發債集資所得,全數用在包括北部都會區、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交通基建,以及污水處理廠等其他基建和工務工程項目,確保土地供應充足,以及持續改善公共和社區設施。 這些項目可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包括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和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對整體社會至關重要。持續對基建和土地房屋發展的投入,讓政府能以公眾利益為前提,掌握土地供應主導權。

公共財政方面,財政司長辦公室指,今年預算案提出了一套財政整合計劃,包括管控公共開支的增速、繼續推行公務員編制零增長、檢視政府基本工程的緩急優次;同時以務實態度增加部分收入。經營帳目預計2年後,即2026至27年度起恢復收支平衡,而綜合帳目在未計及發債下,也會於3年後,即27至28年度恢復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