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日式超市用紙盒載壽司,政府解畫時被質疑說法前後不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出席本台節目時解釋,指市面上出售的食物五花八門、有很多不同形式,例如陸續出現售賣飯糰的外賣機等,未必能透過法例列出所有細節,只能按照法例內容要求及精神詮釋每宗個案。
他認為,用紙盒載壽司的做法或要求「有少少不合理」,反問如果用紙盒盛載,顧客又如何揀選。他澄清,如果顧客即場在店內點餐,就不可以使用膠盒;但在超市或售賣機等,出售方便顧客帶走的食物,就毋須刻意轉用紙盒。他說,顧客購買外賣食物之後在哪享用屬另一問題,指一般人覺得超市為顧客提供枱櫈,讓顧客即場享用食物,就算是堂食;但事實上亦有很多顧客會將食物帶走享用,食品製造者亦難以控制顧客在甚麼地方進食,因此只要製造過程是預備供顧客帶走,就可以當成外賣。
判斷堂食或外賣 要視乎食物是否預製及包裝好
謝展寰以商場的美食廣場為例,指如果食客點一碗牛腩麵,並即場在美食廣場的公共枱櫈享用,將被視為堂食;若在貨架上擺放預先包裝好的飯糰或三文治,就視為外賣。他說,不擔心法例會構成漏洞,指一種食物是否屬於外賣,並不關乎美食廣場的枱櫈是否屬於某間食店,而是食物是否已經預製及包裝好。
至於便利店熟食檔,謝展寰表示,供顧客即場享用的食品,不能再用塑膠產品盛載,因此很多地方都已轉用紙盒。被問到有便利店繼續使用膠盒,並要求顧客在店外進食,謝展寰則說,這個是商業考慮,留待商戶自行決定甚麼是最適合的營運模式。
逾60至70%顧客外賣走餐具
謝展寰表示,首階段即棄塑膠產品管制實施後,當局走訪逾1700間零售及餐飲店鋪,發現幾乎所有大型連鎖店都已轉用非塑膠餐具,小型商戶則有半數已轉用,其餘正「清貨尾」或仍正尋求替代品,認為措施落實進度良好。
他指,有連繫食肆負責人反映,約60至70%顧客已選擇外賣「走餐具」,反映社會「走塑」意識良好,形容是好現象,相信市民會慢慢養成自備餐具的習慣。他又強調,不希望全禁,即是完全禁止食肆為外賣顧客提供餐具,強調最重要是建立「走塑」文化。
廚餘回收量有大量提升空間 完全不擔心處理能力
環保署的回收配套被指不足,謝展寰表示,現時全港有200多個回收點,未來會繼續增加和擴展網絡。對於有市民反映,50幾間「綠在區區」回收點一般只在「朝8晚7」開放,未能便利部份上班族,他指日後新設的回收點將延長開放至晚上9時。
至於廚餘機經常滿載或故障,謝展寰形容這是「受歡迎的問題」,指是因為市民對廚餘機反應相當踴躍。他說,現時有大半公共屋邨已合共放置500多部廚餘機,未來3至4個月全數屋邨都會按住戶人口比例設置廚餘機,政府亦會邀請私人屋苑提出申請。
謝展寰又談到,現有兩間分別位於小蠔灣及沙嶺的廚餘處理廠,連同大埔及沙田污水處理廠,每日合共可處理900噸廚餘,但只有約10%住戶有恆常回收廚餘的習慣,每日回收量只有200多噸,因此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間。他說,政府目標在2035年前,完全停用堆填區處理生活垃圾,但暫未有具體時間表;當局下一步將不會再興建新的廚餘處理廠,而會在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加設「廚餘與污泥共厭」功能,所以完全不擔心未來處理廚餘的能力,反而要從上游改變垃圾分類的文化。
垃圾收費非懲罰市民 指定袋生產商非停產
垃圾收費「先行先試」計劃不足1星期就會結束,謝展寰表示,生產商一直都有生產指定垃圾袋,並非停產,但由於存放指定袋的貨倉已爆滿,另覓地點儲存牽涉成本,加上垃圾收費押後至8月實施,因此環保署已要求生產商暫時毋須再生產。
謝展寰又談到試行計劃的實施情況,指政府大樓、院舍和食肆等,只要管理層有指示員工執行,合規率就接近100%;但住宅,特別是三無大廈的合規率就偏低,只有10至20%,私人住宅合規率亦只有約50%。他指,會按試行計劃參與者回饋的意見,再決定下一步部署,重申垃圾收費並非要懲罰市民,而是期望透過引入收費制度,提升市民從源頭減廢的意識,同時推動下游回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