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去年11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至今約3.5萬名市民登記參與,約70%人年齡介乎45至64歲。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出席本台節目時,形容情況令人鼓舞,指計劃的反應比預期好,反映市民對健康的認知增多,強調越早預防慢性疾病越好。但他關注,女性參加者比男性多,未來要部署鼓勵更多男性參與篩查。
他說,不少男士都不太關注健康資訊,而部份行業有較多男性從業員,例如港鐵有80%員工都是男性,他們的工時或會較長;地區康健中心將針對這類群組,走進特定職場,以男士接受的方式,「不可以說他們弱,要說某方面要加強」,讓他們慢慢接受,提升他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
40%患病率較預期高 港大將研究原因
在已完成篩查的2萬人當中,有約40%發現患有糖尿病、血糖偏高或高血壓,比率高於政府原本預期的約30%。彭飛舟表示,醫務衛生局已委託香港大學進行詳細研究,從學術角度了解比率偏高的成因,例如不同地區的患者分布,以及市民接觸醫療服務的機會有否不同等。他又說,生活習慣是影響健康的主要成因,指要讓不同習慣的港人作出改變,將成為未來的挑戰。
彭飛舟又承認,慢病共治計劃有某些方面運作不暢順,電腦平台亦有待改善,指醫衛局正研究為每名市民建立個人健康戶口,將平台由資訊儲存和分享為主,轉型為可運作,並考慮納入計劃相關的臨床資料、藥物運用及化驗資料等,同時駁通私家醫生的系統,讓市民只需在公營系統接受一次專業諮詢,就可交由家庭醫生繼續跟進。他又說,平台除了有家庭醫生的資訊之外,亦可加入牙醫、中醫和物理治療師等服務資訊。
70%醫生收取建議水平或以下的共付費
收費方面,彭飛舟表示,70%參與計劃的醫生均收取政府建議水平或以下的共付費用,指不同地區的醫生制訂收費水平時,或會一併考慮平日的成本,因此造成少許差異,他認為可以接受,當局亦會持續監察相關情況。
至於有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反映,希望擴大計劃的基本藥物名單,讓醫生和市民有更多彈性和選項,彭飛舟指,一直都有相關構思,長遠亦希望汲取經驗後,建立社區藥物名冊。
冀各醫療專業釐訂基層醫療工作範疇
談到《基層醫療指南》,彭飛舟指《指南》並非要規範業界,而是希望各醫療專業,清楚釐訂工作範疇;以牙科為例,以往除了教導市民每日刷牙之外,並非太著重預防或「早發現、早治療」理念,未來就可考慮透過資助或長者醫療券的導向式服務,引導市民走向預防服務為主的市場。他又指,日後「醫健通」平台將可讓牙醫記錄病人的口腔及牙齒狀況,鼓勵病人透過自我管理及預防性的方法,減少需要剝牙的機會。
他又說,未來基層醫療推出新服務時,會逐漸加入物理治療服務,以及考慮設「社區藥房」,讓藥劑師在社區發揮更多功效,指藥劑師諮詢服務對長期病患者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