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預期,本港首個轉廢為能焚燒發電設施I・PARK1,可於明年投入服務,而籌劃在屯門曾咀興建的I・PARK2,原本預計在2030年代初落成,在同步進行前期工作和加快建築下,工期可望縮短約2年。當局亦正研究能否在工程合約加入經濟誘因,鼓勵承建商加快建築進度。

當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I・PARK1位於石鼓洲旁人工島,填海、海堤和防波堤的建造已大致完成,現正進行地基、土木、廠房等工程。剩餘工程包括機電系統安裝和設施的營運測試等。投入運作後,都市固體廢物將經水路運送至I・PARK1,處理後體積減少九成,產生的熱能將回收發電,預計每年可輸出4.8億度電至電網。

至於I・PARK2,將採用最先進技術,預料廢物處理量亦可增加最多一半,至每日6000公噸,年輸出電量達9.6億度。當局也在探索I・PARK2加入康樂場地,將會有別於提供水療服務的T・PARK。

興建中的本港首個轉廢為能焚燒發電設施I・PARK1,預計可於明年內投入服務,而籌劃在屯門曾咀興建的I・PARK2,亦預計可以提早兩年完成。

雷學良:投入服務前會進行多重測試

環保署助理署長雷學良表示,I・PARK1焚化爐預計每日可以處理約3000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強調會在投入服務前進行多重測試,確保焚化爐的處理能力達標。至於I・PARK2 將採用最先進技術,預料廢物處理量可增加至每日6000公噸。

他又指,香港現時仍然主要依賴堆填區處理固體廢物,對比其他鄰近地區相對落後,未來會繼續努力追趕其他世界先進地區,盡量透過焚化設施轉廢為能。

減廢回收力度不減 雙管齊下

雷學良表示,政府推動減廢回收的力度不會改變,期望藉此增加回收量及減少市民產生固體廢物,達致零廢堆填的願景。

他又指,隨着香港人口不斷增長,對香港未來整體都市固體廢物量的估算要小心處理,期望透過興建焚化發電設施,並與大灣區合作建設「無廢灣區」,加強合作處理回收。

I・PARK2年內交環評報告 研興建第三座焚化爐

雷學良表示,當局正就 I・PARK2準備環境影響評估報告,預計今年第三季提交審批,並正處理有關工程的前期工作,包括招標交件、市場調查等,亦會研究能否在工程合約加入經濟誘因,鼓勵承建商加快建築進度。 

被問及會否着手研究興建第三座焚化爐,他表示會優先處理 I・PARK2的興建工程,並研究在北部都會區,物色合適用地興建第三座先進的轉廢為能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