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顯示,學生與他人談論心理健康問題的意願較低,近半受訪學生一旦患有心理健康問題,不一定尋求協助,有逾2成受訪學生更表明不會求助。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訪問了826名港島中學生,過半受訪學生在過去2星期曾感到緊張、不安或煩躁,甚至無法停止或控制憂慮。團隊再以另外2種問卷方式訪問學生,當中約3成受訪者正受抑鬱症相關症狀困擾,以及處於焦慮狀態。
 

受精神困擾學生 同社工及家人溝通後好轉

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中五學生Christy,自小學起因為健康問題受同學誤解和排擠,加上中學面對公開試壓力,不時獨自哭泣和失眠,亦覺得身邊的成年人不了解而抗拒溝通,一度萌生自殺念頭。Christy後來靠著與學校社工傾談,並在一直會見的臨床心理學家協助下,學習與媽媽溝通,情況才開始好轉。

青年會主任幹事巫佩雯表示,青年的精神困擾源自不同因素,除了應該教育學生打開內心,師長亦應該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青年表達自己,例如與年輕人去吃讓他們開心的食物,但不談論負面內容,年青人在舒服的氛圍下,自然願意傾吐自己的問題。她表示,安心的感覺對年輕人而言很重要,成年人應以非批判的態度溝通,以建立良好關係,青年才願意分享內心世界。

她又指,青年會希望讓青年及學生瞭解,藥物以外有不同治療,包括藝術、戲劇及園藝治療等,年輕人可以透過藝術瞭解自己的情況,找出精神困擾的原因,以接納自己當下情況及尋找出路,過程中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讓青年應對未來挑戰。

青年會執行幹事李道生建議,恒常化在中學推行的「三層應急機制」,指青年會中有20間具駐校社工服務的學校曾使用機制,成效不俗,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機制。青年會亦建議,設立支援中學生精神健康基金,資助受情緒困擾的中學生,並推廣更多藥物以外的多元治療,包括表達藝術及戲劇治療,以及生態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