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附近中午12時半左右出現水龍捲,是天文台1959年開始接獲水龍捲報告以來,首次在維港內有水龍捲報告。網上有片段顯示,有人拍攝到水龍捲迫近紅磡的大環山泳池岸邊,海水捲成柱狀。有在黃埔海濱跑步的人指,經過海心公園時,突然很大風,天色昏暗,看到水龍捲從海面捲上半空,高至10多層樓或以上,維持約2分鐘。

天文台:強對流天氣或引致水龍捲

天文台表示,早上雨勢比較集中在港島東和九龍東一帶,而一些強對流天氣可能會導致有組織的雷雨雲團出現,當大氣不穩定,又有一些合適的中尺度氣象條件時,雷雨雲團內的旋轉的氣流有機會向下延伸,到達地面時會形成龍捲風,當接觸到水面就會變成水龍捲。

梁榮武:短時間再出現水龍捲機會低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指,過去本港共紀錄到40多次水龍捲,平均一年出現不到一次,十分罕見,而本港的水龍捲一般可以達到強風,甚至接近烈風的程度,因此有一定的破壞力,但相信短時間出現的機會低。

 

水龍捲可分為兩類

水龍捲是一條快速旋轉、夾雜著水滴的雲柱,由對流雲的底部連接著水面。水龍捲的風速一般較陸地上的龍捲風為低。由於水龍捲有時能將水吸起,因此也俗稱為「龍吸水」。天文台表示,水龍捲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源於對流雲的下沉氣流,在海面向外擴散,這些「冷外散氣流」匯聚,再遇上溫暖的海面,就有利形成水龍捲。第二類水龍捲的形成機制和特徵則與陸上的龍捲風相同,通常和猛烈雷暴相關,由上至下發展,在起初階段會先出現漏斗雲,之後逐漸延伸至地面或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