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及威爾斯醫院引入全港首部0.23T低場磁力共振機,使醫生更快及更準確為急性中風患者診症;團隊亦嘗試採用「一站式緊急中風診治」模式,將臨床評估、影像檢查及治療集中於在一間配備低場磁力共振機的治療室內進行,讓患者從入院到接受治療的時間平均可縮短至20分鐘內,有助減少患者中風後的傷殘程度。
低場磁力共振機助醫生更快斷症
87歲的趙婆婆有一日早上睡醒後,一邊身無力,落床時跌倒,不能說話,家人懷疑她再度中風,送她入院。不過,目前針對「缺血性中風」的「溶血針」,要在患者病發後4.5小時內注射,由於不知道趙婆婆中風的確實時間,醫護不能為她注射「溶血針」。中大及威院與中國卒中學會及北京天壇醫院合作,今年8月引入的新機器就派上用場,趙婆婆接受掃描後,醫生就可以推斷她的病發時間,制訂治療方案。
團隊亦曾為一名65歲的失憶病人進行掃描,成功診斷徵狀由中風引發,有效縮短檢查時間。
新機器較傳統電腦掃描更快更精準
去年醫管局轄下的急症醫院有1.7萬人因急性中風入院,有近八成都是「缺血性中風」,但傳統的電腦掃描,只能診斷「出血性中風」,未能清楚顯示較小或早期的缺血病變。
威院腦血管治療中心主任梁慧康指,醫生有機會因而斷錯症,有中風的病人可能被誤診為無中風;新機器辨識缺血病變的準確率及敏感度都較傳統電腦掃描高,可以在9分鐘內,辨別患者是屬於「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病人亦不需要反覆到不同部門接受檢查,最快可於5分鐘完成。引入低場磁力共振機後,研究團隊在威院為超過20名病人進行掃描,及時為原本未能診斷的急性中風患者進行治療。
一站式治療縮短病人轉運時間
另外,梁慧康指出,現時本港很多醫院治療急性中風病人的時間,都未達到國際指引的60分鐘,病人入院後需反覆轉運至不同部門,涉及的流程繁複及耗時。新機器體積相對較細,可以配合「一站式緊急中風診治」(ESU)模式,即是病人可以在同一地點完成包括檢查、斷症、施加治療等所有程序,縮短患者於院內的轉運時間。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荆京表示,目前一站式模式已在內地30多間醫院應用,病人從到院至治療的時間平均大約15分鐘,最快是6分鐘,遠低於國際指引,他希望這項模式也可以在香港落地。
威院內科及藥物治療系副顧問醫生馬師浩指,新機器操作簡單,毋須專業放射治療師或放射科醫生亦能操作,因此新模式能將相關的醫護人手從約7人減少至約3人。
團隊將視乎研究結果 在港推廣新模式
中國卒中學會今年起在全國開展針對低場磁力共振及「一站式緊急中風診治」(ESU)模式的臨床研究,中大及威院作為香港首個試點,研究為期一年半,目標完成200宗病例。
正進行的第一階段,會針對發病時間在72小時內的疑似中風患者,安排電腦掃描或傳統的磁力共振,再比對結果,目前已有20名患者參與。第二階段將於本月底開始,會評估利用「一站式緊急中風診治」模式,加上應用低場磁力共振機的安全性及成效,目標100多名患者參與,未來會視乎研究結果,考慮在香港推廣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