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館今日起舉行「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匯瑞」展覽,以11個大灣區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並設有3個展區,分別介紹中國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及舉辦觀眾體驗活動,部分屬國家級非遺項目,包括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佛山「彩紮獅頭」、澳門「魚行醉龍節」等。展期到明年3月31日,免費入場。

展覽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聯同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以及澳門博物館合辦,以香港為首站,之後會到澳門及深圳巡迴展出。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在開幕禮致辭,指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定位為中西文化交流平台,要和灣區其他城巿合作,增強區內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他又指,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文化遺產傳承,可見非遺項目受國家重視。他又指,粵港澳3地在2006年及2009年,分別將粵劇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及加入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見3地同心協力推動非遺傳承及代代相傳。

三個展區設在公眾區域 展示客家麒麟頭

3個展區均設在博物館一樓公眾位置,第一個展區「同獻瑞」展出了客家麒麟頭,披身有黑、白、紅、黃及青五色,代表五穀豐收,帶來好運。舞麒麟講求循規蹈矩,必須互拜行禮,退場更要面對對方。

另一個展區「集匠心」展示了香港的廣彩藝術,繪工精細,題材廣泛,要做到「萬縷金絲織白玉」的效果。會場亦在中庭設打卡裝置,以及提供瑞獸拼圖和填色體驗予觀眾,參加工作坊的觀眾可獲贈紀念品。
 

展出3地共通範疇 冀能吸引約20萬人次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何惠儀指,展覽展出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首次讓觀眾可以一次過看到11個地區的遺產。她又說,留意到各城市的項目都能以瑞獸作串連,所以香港選擇了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作展示,寓意吉祥,並以有禮儀的瑞獸歡迎澳門和廣東的參與。她表示,展覽展出的項目會考慮到3地共通範疇,讓觀眾能比較各地的特色和獨特之處,所以未來巡迴展出時,或會選擇其他香港特色的文化遺產。

非遺辦事處館長岑佩玉指今次展期較長,期望能吸引約20萬人次到場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