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出版今年中學文憑試《試題專輯》。在中文科,試卷主任提到,隨着流動數碼科技及社交媒體普及,生活中充斥圖像化及碎片化的訊息,認為考生應培養廣泛閱讀優秀篇章的習慣。
在去年文憑試寫作卷新增的實用寫作,題目要求考生就「校園美化」活動在校刊刊登一封書信。試卷主任提到,考題貼近中六學生的經驗及見聞,認為大部分考生準備充足,但有部分考生虛構脫離現實的背景,例如寫校園垃圾堆積如山、臭氣薰天;亦有考生寫上活動的次要作用,例如清潔校園等同長期運動;亦有考生在行文時夾雜口語,如寫上「我非常之了解同學們的想法」等。
中史科考生混淆史事 「割讓」九龍半島錯寫為「租借」
至於中史科,試卷主任提到不時見到考生混淆史事與人物、錯配時序等,例如有題目要求考生闡述《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對中國主權的損失,有考生提及中國割地賠償時,將《北京條約》中列明的「割讓九龍半島」,錯寫成「租借九龍半島為期99年」。而現實中英國是透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亦有考生在回答清末民初香港商人何啟對香港的貢獻時,錯寫他在港大醫學院任教、成立東華醫院及聖士提反女書院等;有考生就將由孔子弟子編纂的《論語》,誤當成孔子整理的典籍。
試卷主任又指,部分考生字體潦草,無法辨認,尤其寫錯人名及地名,例如將「張學良」寫成「張國良」、「金剛經」寫成「金鋼經」、「列女傳」寫成「烈女傳」等。
試卷主任:公社科考生表現令人滿意
試卷主任又指,首屆考核、取代通識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中,考生整體表現令人滿意,有少部分考生在抄錄及引用資料後的解說不足。至於在有關「國民教育如何增加學生對國家的認識」的題目中,參考答案指,透過參與推廣《憲法》及《基本法》,能使學生了解國家與香港的憲制關係,以及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及重要性。
至於在英文科的口試卷,《專輯》提到,部分考生回應其他考生的句式較簡單,例如只是回應「我不知道 I don't know」及「我同意你 I agree with you」等;亦有考生說出以中文直譯英文的句式,例如「我非常同意你 I very agree with you」及「不同國家的人 different country people」等。試卷主任鼓勵,考生可在不同環境中運用和練習英語,並透過各種渠道,定期閱讀、聆聽地道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