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商會公布「建造業營商指數」,受訪的會員公司對業界短期和中期前景信心評分均顯著下跌,以10分為滿分,分別只有5及5.7分,是新冠疫情期間及疫後復常以來最低;但會員對長期前景的信心評分比去年輕微上升,有6.5分,顯示長期展望較為審慎樂觀。
商會在去年11月至12月期間,以問卷訪問約110間商會會員公司。有約28%受訪者預計未來的工程量及溢利,不能夠支撐公司生存,比去年調查上升。超過7成受訪公司預計未來一年最大的經營困難是工程量不足,另亦有約49%受訪公司表示,面對人力資源及資金周轉問題。
調查又顯示,人力資源青黃不接是業界一大挑戰。商會建議優化「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包括縮短簽證批核時間,提供更便捷的申請途徑,並增加政策彈性至涵蓋私人工程,容許同一公司內的不同項目,靈活調配輸入勞工等。
業界重視職安健 承建商須對施工安全負全責說法「不公道」
建造商會第一副會長王紹恆指,調查結果反映大部份受訪會員公司重視工友職安健,約87%受訪公司主動提供職安健培訓,約69%實施保障工人職安健措施,另有約66%應用創新科技包括「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提升工地安全。
王紹恆強調職安健的重要性,總承建商、業主、顧問公司、分包商及前線人員亦需要負責任保障工地安全。對於有意見指承建商需要就施工安全負全責,他指說法不公道,亦未能解決工地安全的根本問題。
另外調查顯示只有55%受訪公司有應用「安全表現記分制度」,王紹恆指未來會再收集更多意見,與建造業議會及政府交流。
本地工人老齡化並人手短缺 需輸入外勞及加強培訓
商會副會長廖聖鵬指出,調查反映工人有老齡化問題,前線管理人員、活躍工人、技工、專業工程人員亦不足。除了商會優化輸入勞工計劃的建議,超過60%受訪會員公司認為應加強人力培訓,吸引新人及年青人入行。
會長林健榮表示,要審視行業勞動人口的變化,因行業重視體力勞動,因應老齡化趨勢,未來或出現「幾何式退休」。本地需要靠輸入勞工計劃填補短缺,長遠則要靠本地培訓舒緩問題。
林健榮指,去年私人發展項目減少,私人市場工人已逐漸流動至公營工程項目任職。對於輸入外勞會否剝削本地勞工工作機會,他指輸入勞工計劃只會集中於部分工種,數據的確反映相關工種缺乏人手,「數字上冇得變、冇得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