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衛生局計劃月內公布公營醫療服務收費調整方案,預料公立醫院急症室將加價。

醫管局日前為傳媒舉辦講座,講解急症室服務挑戰。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表示,現時不少輕症病人都會到急症室求診,對急症室構成相當大壓力,原訂半小時內治理緊急病人的目標,達標率只得75%,情況不理想。他建議考慮按病情輕重調整收費,以騰出資源,進一步縮減緊急患者輪候時間。

「最緊急兩個級別(即危殆及危急)的病人,我們可否考慮減免他們的收費?或者一些病情較輕的病人,他們可否考慮去其他地方求診,而不去急症室呢?急症室的收費,這類病人我們是否可以稍為調整呢?我想強調,政府對醫療的投入不變,我們今次調整收費所帶來的額外收入,會全部投放在醫療服務上,特別包括這些危重及危急病人的身上。」

料加價有助改變市民求診習慣

公立醫院急症室對上一次於2017年加價,診症費由100元增至180元。有意見提出,當年急症室輪候人數和時間有增無減,質疑措施成效,黃立己回應指,部分人的確在習慣新收費後,仍傾向到急症室求診,但相信加價對改變整體市民求診習慣有一定作用。

「2017年6月,急症室都曾調整價格,我們發現往後的一年,求診人數下跌5%左右,而這些下跌的人數,大部分其實都是第4和第5類(即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自從當年調整價格後,第4和第5類病人的比例,其實沒有再回升。現在的整體求診人數,可能與以往差不多,但其實在比例上第4和第5類病人其實有所減少。」

無論推行分級收費與否 分流指引都不變

被問到若急症室推行兩級制收費,危殆和危急病人免費,其餘三類病人收費由現時180元,調升到300至400元,會否惹起部分病人不滿分流結果,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蕭粵中強調,無論收費是否有變,經過訓練的前線護士,都會參照同一套完善的分流指引,按病人病情、病歷及維生指數等,進行等級分類;而在「再分流」的制度下,一旦患者病情轉差,亦可即時聯絡分流護士,再檢查及評級。

他又說,醫管局會繼續加強公眾教育,提升市民對急診室運作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