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寵茂指捐贈者有無私大愛 謝曉雅攝
移植學會聯同醫學專科學院合辦器官受贈感恩會。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過去2年多,有2次奇蹟的跨境器官捐贈,認為即使看似困難,只要有決心和信心,奇蹟就會出現。他說,國家有14億人口,罕見病例都變得不罕見,呼籲公眾繼續努力幫助有需要人士。
盧寵茂表示,本港首名器官損贈者於1969年出現,過去受贈者有不少能存活超過15年,即使一個來自長者捐贈的肝,移植到小童身上,仍可使用超過70年,現時本港登記器官捐贈的人數有接近40萬,是歷史新高,希望未來能繼續上升。
盧寵茂表示,沒有捐贈則沒有移植,形容捐贈者有無私大愛,而家屬在失去親人的最悲傷的時刻,仍可轉化為能量,將家庭的損失變為別人的獲得,是一種「德」行及最偉大的表現。
51歲肺臟受贈者賴瑞蘭,自幼因肺臟感染惡菌未能根治,一年前開始,每晚都要依靠氧氣機呼吸,亦需定期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她表示,自己並非輪候器官名單的首位,但由於可成功配對,只輪候一段短時間就可以進行器官移植,感恩能重獲新生。
器官捐贈者女兒吳小姐指,父親因為突然中風入院,情況急速惡化,48小時內便去世,家人對是否捐出器官亦一度掙扎,但更希望透過捐贈父親器官,能延續生命,令有需要的人受惠。
香港移植學會:仍有逾2600名患者等候器官移植
移植學會會長馮恩裕表示,過去15年共有2163名病人接受器官捐贈,而過去2年共有54名遺體捐贈者,挽救138人的生命。他指,香港每百萬人約有3.6名捐贈者,仍是全球器官捐贈率最低的地方之一,美國、歐洲及澳洲等地的遺體捐贈率,比香港高5至10倍,本港目前仍有超過2600名病人等候器官移植,呼籲公眾支持器官捐贈。